10岁男孩摆地摊救母,袖珍夫妻救子欠债数十万ICU门外守了两个月
6月20日,唐伟带着浩浩到江油市人民医院复查。两岁半的浩浩大概有60厘米高,差不多是爸妈身高的一半。是的,唐伟和妻子,身高都只有1.2米左右。
2013年,唐伟和妻子何娟娟因为相同的命运走到一起,在老家江油靠着卖水果维持生活,2015年底,翘首企盼中,儿子浩浩出生。不料,孩子刚刚7个月大,确诊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后接受两次手术。第二次手术时,因为病情太过严重,在ICU一住就是2个多月,唐伟和妻子就搬着小凳子守在ICU外,有时候甚至通宵不愿回去。
同龄同身高的袖珍夫妻
跨越千里走在一起
今年26岁的唐伟是江油市人,身高只有1.2米。和他同年的妻子何娟娟是甘肃人,身高也只有1.2米。从网络上认识后,两人心心相惜,2013年,何娟娟追随到甘肃上门提亲的唐伟来到四川江油,夫妻俩在镇上卖水果,维持生计。
因为身高,初中毕业后,唐伟没能像其他同学一样继续读书,或是外出找份工作。而是在家养起鸡鸭,扯草喂饲料,辛辛苦苦三个月,眼看着鸡鸭崽能卖钱了,短短2个晚上,生病的鸡鸭就死光了,“看到银子变成汗”。钱没挣着,反亏了好几千。
从没出过远门的唐伟又决定去北京打工,在KTV推销鸭脖子、冰激凌等零食,底工资1000元,卖出100块能提成10块。唐伟只做了三个月,除去房租生活费,他几乎一分钱都没能存下。陌生的大城市,唐伟没有去过任何一个景点,能给他安慰的,是远在甘肃的、通过网络认识的何娟娟,有着相同命运的两个人,心心相惜,相谈甚欢。
2013年,唐伟第二次出远门,向何娟娟提亲。就这样,两个同年出生,同样只有1.2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何娟娟跟随唐伟来到四川老家。
喂鸡养鸭风险太大,不挣钱,夫妻俩改卖水果。家所在的双河镇逢双日赶场,20公里外的永胜镇逢单日赶场,小两口买了个电动三轮车两边跑,后来电瓶老化电量开不回家,只得开一段,在路边住户家充充电,再开一段。后来,攒钱换了个燃油三轮车,别人坐着开,唐伟只能站着、靠着座椅才能踩到油门,掌住车把手。
生意不好做,“像这个季节,好卖的都容易坏,这个场没卖完,第二天也坏得差不多了。”唐伟说,离家远的场镇,冬天的凌晨出发,到了地方,头发、眉毛上都是冰凌子。
2015年12月12日,儿子浩浩出生。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怀孕期间,唐伟没舍得让妻子干活,身高1.2米的何娟娟体重达到120斤,身体沉重的何娟娟却说,“没觉得多累。”
儿子严重先心病两度手术
夫妻俩搬着凳子在ICU门外守了两个月
家里有个小孩子,日子平添了许多欢乐,哪怕生孩子前,夫妻俩一年到头还能攒下一两千,生了孩子,生活里需要填补的支出多了许多。
变故发生在浩浩7个月时的一场感冒,都以为是肺部感染,江油医院的医生听诊时却听到浩浩的心脏有杂音。“刚开始说是圆卵孔关闭不全,问题不大,一岁半再复诊。”唐伟说,但浩浩越长大,生病后的反应越明显,有时候难受哭久了甚至会晕厥过去,面部、脖子透着青紫。
一岁多的浩浩再次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发现,浩浩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三尖瓣重度反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医生说,他从医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小的娃娃这么严重的心脏病,江油处理不了,让送到成都去。”
唐伟说,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孩子被送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11月1日,浩浩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前,医生给唐伟解释病情,孩子病得很重,不做手术,肯定就没了,但是做了,也不一定能救回来。唐伟和妻子没有犹豫,救,无论如何也要救。唐伟从亲戚朋友那儿借了6万,在当地农信银行贷了5万,这才够浩浩第一次手术的费用。
第一次手术很成功,只在ICU住了8天。但浩浩年龄小,身体发育会影响心脏瓣膜发育,两个月后,浩浩又感冒了,精神状态不好,吃不下。再回到医院,浩浩不得不接受第二次开胸手术。“第一次手术只做了5个小时,第二次从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唐伟说,医生走出手术室时感叹,这次手术无异于在悬崖上走钢丝,生死一线。
因为病情严重,浩浩第二次手术后没能第一时间关闭胸腔,紧急处理后又送进ICU。好不容易挨到病情稳定、准备转入普通病房,浩浩又突发腹腔大出血,腹内压力把小肚子鼓得老高,又只得紧急做了开腹探查手术。就这样,浩浩在ICU里,一住就是2个多月。
ICU的探视时间每天只有半个小时,一次只能进去一个家属。入院时,唐伟买了一根折叠塑料凳,和妻子守在ICU门外。“我总感觉,他(浩浩)能感觉得到我们在,可能是别人说是心灵感应,也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唐伟说,浩浩情况不好时,夫妻俩通宵都不愿意回去,就连除夕夜,一家三口,也这样隔着ICU的大门,过了新年。
蓝色小板凳
基金支持、网络筹款 夫妻俩仍负债30万
希望能在成都摆个水果摊挣钱还债
“入院时就注意到这个家庭了,确实很特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白阳静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夫妻俩因为身高原因,两个人一起也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做手术那几天,还是孩子奶奶来的。但是唐伟夫妻俩从来没在自己面前诉过苦、说过难。“ICU在楼下,我去的时候,也总看到两口子守在门外。”白阳静说,一次在ICU里,看到浩浩状况比较好,自己拍了浩浩的照片,拿给门外的夫妻俩看,安慰他们放心,夫妻俩眼睛里都含着泪水。
6月20日,成都商报记者在江油市人民医院见到了唐伟。何娟娟父亲病重,已经赶回甘肃老家,是奶奶抱着浩浩在医院长凳上,身边是浩浩走到哪里都要带着的玩具。因为长期服用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担心对肝脏有影响,还好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心率也在正常值范围。
见到陌生人,睡醒的浩浩有些怯生,睁着的大眼睛上长长的弯弯的眼睫毛,像个洋娃娃。
直到回到家里,唐伟哄着浩浩掀开了衣服,肚子上触目惊心的两三道手术伤口,胸口上朝外的突起,诉说着,这个只有18斤的孩子,从鬼门关外走回来的艰难。因为生病,加上父母身高遗传的原因,浩浩比同龄的孩子要瘦小一些。“生病之后没做过儿保,也不在意他能长好高了,只要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唐伟说。
浩浩生病后,夫妻俩就没能再卖水果挣钱。第二次手术花了44万,除了新农合报销的、借亲戚朋友的,在医院帮助下,华西天使基金筹了5万善款,爱佑慈善基金在第一次手术时资助了2.7万后,答应再资助10万。但就是这样,贷款、借款加起来,夫妻俩仍然欠款30万左右。“因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只交了一个季度利息,村上帮我换成了无息。”唐伟说,想过把2015年新修的安置房卖了,但农村里的房子不好卖。
21日,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唐伟所在村的村支部书记付江,他介绍说,唐伟一家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精准扶贫对象,之前因为唐伟残疾解决了低保,现在因为孩子又因病致贫,父子俩每个月能有近500元的低保金。孩子生病,按照新农合报销政策,在可以报销的医药费范畴,本人支付的部分不超过10%,但是因为孩子病情严重,一直在成都治病,跨区域的报销比例不同,以及有很大一部分的自费部分。村上也正在积极为唐伟一家想办法,通过民政部门特殊救助,以及帮忙扩散网络筹款。
“有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朋友在成都买菜,他说生意好做点。”唐伟说,老家人少,常常半天就没得生意,如果能在成都摆个水果摊,生意会好些,也能尽快地把欠债还上。而且离医院近,也方便浩浩复查。但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太多了。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刘海韵
实习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