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景美人美的唯美句子:美哉广州,花开四季
《广东花道》 侯虹斌 著 花城出版社
广州素有“花城”之称,四季繁花似锦,实则岭南皆如是。花的繁华沧桑,也是一座城市的斗转星移。
《广东花道》以大篇幅描写了广州的花之道,来广州游玩的朋友,我们盛情邀您读这本书,体验不一样的广州。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海花蛮草延冬有
《广东花道》为“地道广东”系列图书之一,重在讲述广东花道文化的历史及其与人们经济、生活的关联,历史感和文雅之气充溢其中。
该书从岭南最为经典的素馨开笔,追踪溯源,从深远的传统文化中发掘这个花种来龙去脉的同时,也把脉岭南文化的从前与未来。从名噪一时的岭南之花,雅俗共赏,争相赞颂,再到更多花卉品种的频繁引进,逐渐形成岭南独具特色的花卉培育市场与交易场所。
广州四季不甚分明,温暖多雨,夏季尤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特殊的地理风貌,“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这里四季常绿、花团锦簇。这座城市,以花为名,花在这座城市的历史流传中从未缺席。
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广州的一草一木。比如:“五羊衔谷,萃于楚庭”,这座城市的开端就是从草木发源。一花消歇百花盛,随着素馨逐渐淡出岭南,岁暮除夕花市却于此时渐次兴起,繁花似锦,满城尽花,不仅省城“个个买花回”,周边县邑花市也竞相效仿,以至声闻海宇,行销寰中。
花是一种世界语言
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以历史进程作为标尺,将广东鲜花的历史、文化、性状、用途、背景等与典籍、名家评述、民间传播相结合,系统地还原了岭南花道的独特存在。比如,很多广州本地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古时素馨为岭南地区所独有、他处罕见,又栽培容易,易养易运,成本适宜。当时所谓广州花市,实指素馨花市;广州人称花,即是素馨。花埭、花田供应广州花市的鲜花,主要是素馨花。清代大诗人王士桢有诗云:“独上高楼望晴色,素馨开遍五羊城。”当时的广州,人们日常生活中,萦绕不绝素馨的香气,简直是素馨花的世界。
同时该书外加市场分析,数据盘算,在一个更大层面上把整个岭南花道的概貌提炼出来。
花是一种世界语言,是人类对爱与美的共同表达方式,法国著名画家和旅行家奥古斯特·博尔热描述他看到的广州:这儿的人们生活习惯中充满了诗意,人们总是用鲜花来装饰他们的住处,无论他们的住处有多简陋。对鲜花的喜爱,让我认为当地居民都有良好的道德观和幸福的家庭。
万物流传,花事依旧,来广州,一定要去体验这里的繁花似锦。
精彩书摘
素馨是什么花?
这种曾经在珠江南岸芬芳了几个世纪的素馨花,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然而,曾几何时,在岭南地区,只要谈到了“花”,几乎就是默指素馨;所谓花市,就是指素馨花市;所谓花田、花渡头,指的就是素馨花田,素馨花交易运输的码头。今日广州花市之盛誉,在当年,实则是素馨独以一花之力培植起来的。
素馨花并没有绝迹,今日广府仍然有,只不过不再成为焦点罢了。这种名字清雅的小花,为何能量通天?它到底是种什么样的花?她一度如此繁盛,今日却如此低调神秘,到底是丽如牡丹,艳若桃花,还是香似玫瑰?
2006年,为了纪念当年的素馨花田,原址上起了一座庄头公园。只是不知,是否能续回数百年来的辉煌了。
素馨学名为素方花,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木犀科,为缠绕藤本。它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性喜温暖、湿润,喜光,原产我国云南、广西,越南、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均有分布。
不过,这种冷冰冰的生物学特征陈述,并不能帮我们了解它。想要知晓文化意义上的素馨,还需要拾掇起那些史书上的细节和片断,才能拼凑出一朵花的全貌。
较全面的概述当数宋代吴曾的记载:“岭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花。丛脞么么(丛脞意细碎,么通幺,么么意微小),似不足贵。唯花洁白,南人极重之。以白而香,故易其名。妇人多以竹签子穿之……又取干花浸水洗面,滋其香耳。”(《能改斋漫录》十五卷《素馨花》条)
这段文字既记载了其本名,又有其“微小”“洁白”素馨的体形描述,还有其“洗面”的功用,以香名世,为“南人极重之”。寥寥数笔就把素馨的基本面目勾勒出来了。
也许是因为素馨的实用功能,也许是纯粹审美意义上的喜好,素馨成为广东人日常生活所需品。
这与城市的个性有关。不同的花,身上都寄寓了不同类型的理想人格。广东(以广州地区为代表)因为气候适宜,鲜花种类较之许多地方其实是更多的。但广州,既不像洛阳曾为古都偏爱奢华偏爱秾艳的牡丹,也不适宜作为隐士陶渊明喜爱的朴实无华的菊花所淹留之地。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市民城市,喜欢的东西只需小家碧玉般姿色,却无需倾国倾城的美貌;有一定实用性,能令人心生愉悦,却无需承载深刻的意义和精神。素馨正好是这样的。
追寻广州最早的花市
在正式的花市出现之前,其实花卉的买卖只不过是小打小闹。陈国康、邓广彪在《说不尽的广州花市》一文中描述了几种旧时的买卖方法:“第一种叫‘担花箩’,以前富有家庭的奶奶、小姐们,不能离开闺阁自己到市场买花,而花的供应,便由花贩们定期送上门,专门为她们‘拾花碟’,‘换花樽’。第二种是‘提花筐’,即沿街唤卖散花。多为白兰、鹰爪等,卖花的多数为妇孺少女,随处可见到她们的踪迹;第三种是‘担花框’,出售泥头盆花,沿街接生意。”
旧时广州的花市设在哪里呢?据晚清《壬申续修南海县志》所载,当时的花市设在“藩署”(即现省财政厅)前,是夜市,常年开业,“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酷夜尤称丽景”。
番禺诗人张维屏(1780-1859)写过“花市朝朝水一方,目迷五色灿成行”的诗,晚清诗人倪鸿亦有“十三村口水如油,唤艇人来花渡头。扇影香衣成队去,拣茶红粉总风流”(《广州竹枝词》)之句,描写的正是当时的花市景色。不过,这和现在所说的迎春花市,还不是一回事。
从清代流传的几首诗中,我们知道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广州的岁暮花市便定型了。一些习俗,如每年的腊月廿八起上架安插,年初一凌晨准时拆架,与今天并无太大区别。而且,花市的发源地藩署前逐渐扩展成大道,所卖也不止素馨,其中鲜花也加入了花市大家族当中,形成了大规模的迎春花市,市民更把逛迎春花市当作新春的重要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