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鼠类>正文

江鼠大鳍鳠养殖条件:大鳍鳠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养殖前景研究

人气:465 ℃/2025-03-26 23:01:10

文 |邻村胡大爷

编辑|邻村胡大爷

大鳍鳠属于温水性鱼类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鳠属;是分布于我国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特产经济鲶类。

在长江上游江段渔获物中占有一定比例,产量相对较大,近年其占比例还有所上升。

一般个体质量0.5kg最大个体可达5kg,其蛋白质、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全面,肉质细嫩,味鲜美,无肌间刺,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市场需求旺盛。

通过对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大鳍鳠资源调查,发现渔获物中1、2龄的比重占46.3%,种群小型化、低龄化明显。

开展对大鳍鳠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既保护了大鳍鳠种质资源,又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大鳍鳠的生物学特征

大鳍鳠体长形,头扁平,背鳍后身体逐渐侧扁。吻扁圆,口亚下位,口裂宽阔。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细齿。

须4对,均较长,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外侧颏须可达胸鳍基,眼中等大,位于头背侧,眼间宽、较平坦,鼻孔分离,后鼻孔距眼前缘较前鼻孔为远

体表裸露无鳞,侧线平直,灰黑色,侧线以上体色较深,腹面白色,部分个体体侧具有深褐色斑点。

标准长为体高的5.5~10.0倍,为头长的3.3~5.5倍,为尾柄长的4.4~5.1倍,为尾柄高的9.0~13.5倍。

头长为吻长的2.1~4.6倍,为眼径的4.0~7.8倍,为眼间距的2.2~4.1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6倍。背鳍Ⅱ-7;胸鳍Ⅰ-5;腹鳍ⅰ-5;臀鳍条13~15。

大鳍鳠属于底栖性鱼类,有较强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长江上游分布较广。

野生大鳍鳠喜流水环境,在底质多砾石的环境中生活,也出现于沟渠、溪流上游,喜集群生活,且有钻洞的习性。

通过驯养已适应池塘环境,并能在池中良好地生长、发育,大鳍鳠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池塘或其它水体都可人工养殖。

大鳍鳠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溶氧要求较高,不宜低于4mg/L,最适溶氧为5~7mg/L,低于2.5mg/L出现浮头。

在1.5mg/L出现“泛池”死鱼的危险,大鳍鳠对pH适应能力较强,在pH6.5~8.5都能生存。

最适宜在pH7.0~8.0的微碱性水体中,水温1~32℃适合生活,7~10℃时仍有摄食现象,最适生长在20~30℃。

大鳍鳠体表无鳞,对高温极为敏感,当水温长时间超过33℃,对大鳍鳠生长不利,易使其生理失调。水体溶氧充足时,透明度在20~30cm时也能正常存活。

大鳍鳠的食性

大鳍鳠口宽阔、亚下位,摄食底栖饵料,畏强光,摄食高峰出现在夜晚,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生活环境中天然生物饵料的差异,食性也有显著差异。

从鱼苗开口摄食以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或以人工投喂蛋黄为食。

观测大鳍鳠成鱼的食性发现,鱼体长在20cm以下时,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是虾、蟹、水蚯蚓,小鱼出现频率很低。

鱼体长在20cm以上时,小鱼已占主要成分,水生昆虫和蟹也有较高的出现率。

在驯养过程中,发现其主要摄食活饵,较少摄食死饵,通过驯食可摄食人工配合饵料。

大鳍鳠的生长速率受到环境因子和自身的综合影响,年龄与生长的关系大鳍鳠为无鳞鱼。

鉴定年龄以韦伯氏器后方第一分离的脊椎骨为主,以耳石和复合脊椎中的第4脊椎的扁平突起为对照

观察得知:1~5龄鱼的体重可长到27g、60g、118g、199g、291g,在江河中收集的10龄最大个体重为563g。

从体重增长的数值看出,野生大鳍鳠体重增长较缓慢,2~5龄的生长速度、生长常数都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

体长与性别和繁殖的关系雌、雄鱼个体差别较大。在体长15cm左右存在生长交叉点,交叉点前雄鱼比雌鱼略重。

生长与环境因子及生长激素的关系大鳍鳠的生长显现季节性变化,与水温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水温升高,饵料生物增加和鱼体自身的代谢增强,生长也加快。春季是生长最快、肥满度最高的时期,快速生长和育肥为繁殖和越冬做准备。

且脑垂体中的生长激素GH在3月和8月出现2个峰值,血清中GH在春季开始上升,夏季急剧上升

在7月达到峰值,并持续到秋季,然后显下降趋势。可见大鳍鳠春季和秋季快速生长与GH的升高可能有极密切的关系。

大鳍鳠人工繁殖技术

采取主养和混养的方式来培育亲鱼,亲鱼池最好为土池,水泥池容易导致亲鱼体表擦伤而患水霉病而死亡。

一般选择面积在1300~2000m2土池为宜、常年水深在1∙5~2.0m的池塘,亲鱼放养一般按照0.3~0.5尾/m2。

养殖少许鲢、鳙、鲤、鲫等和种植水草调节水质。也可在常规品种亲鱼培育池中混养,视螺、蚌、野杂鱼等饵料的多寡放养亲鱼0.08~0.10尾/m2。

大鳍鳠亲鱼主要来源途径有:江河捕捞健康亲鱼,在养殖场挑选规格大、体格健壮的商品鱼作后备亲鱼。

要求亲鱼体色鲜艳、体形丰满、体格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以上,雌性个体在150g以上,雄性个体在100g以上,雌雄比例为1∶1.5。

收集亲鱼的最好时机在上一年的秋、冬季。亲鱼可用2%~3%的食盐浸泡10~20min,鉴别雌、雄后分池培育。

下池第2天投喂绞碎的鱼、蚌、螺、动物内脏肉糜等于饵料台上。

开春的3、4月份,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适当加入用鱼、蚌、泥鳅等绞成的肉糜,投饵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2%~4%,定期冲水,利用流水刺激,加快亲鱼的性腺发育

在盛夏和秋季,天气闷热,亲鱼耗氧量增加,特别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浮头、泛池事故的发生。通过人工培育,野生大鳍鳠雌、雄成熟率分别达到了82%和100%。

鲶形目鱼类GtH的分泌释放,不仅受到下丘脑分泌的GnRH促进,同时还受到下丘脑释放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A抑制性调节

在鲶、印度鲶鱼、长吻鮠和大鳍鳠中都得到了证实[11~13]。根据这一特性,采用林彼方法来2007年第27卷第5期水利渔业·87·诱导养殖亲鱼产卵。

二者的协同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刺激脑垂体大量释放GtH,并且十分有效地诱导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产卵。

并且此催产剂成本低,来源不受限制,药效稳定而容易保存,操作简便等优点。

催产方法和剂量催产多采用LHRH-A和DOM混合注射的,注射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一针注射和多针注射

剂量的选择可根据亲鱼的成熟情况、水温的高低及个人的习惯而灵活掌握。亲鱼可以采取背部肌肉注射、腹腔注射和胸鳍基部注射。

领域专家采集处于产卵期的嘉陵江野生大鳍鳠,采取1次注射,剂量为LHRH-A100μg/kg和DOM10mg/kg体重。

在注射后6、12、24h尾静脉取血,测定注射LHRH-A和DOM组血清中,GtH的含量显著高于LHRH-A和对照组,并且得到了71.4%的产卵率。

专业人员对大鳍鳠催产采用3次注射,亲鱼进网箱约2h后注射首针,每次注射间距12h

注射剂量为雌鱼LHRH-A300~500ug/kg、DOM30~50mg/kg和HCG5000~10000IU/kg体重。

第1针注射总LHRH-A剂量的1/5,第2针注射LHRH-A和DOM混合物,第3针注射LHRH-A、DOM和HCG的混合物。

雄鱼注射剂量减半或等同均可,注射催产剂后亲鱼的效应时间随水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水温21~23℃,效应时间为21~22h;水温27~28℃时,效应时间为16~18h。

自然产卵与受精将催产的大鳍鳠雌、雄亲鱼按照1∶1或1∶1.5的配比放入布有人工鱼巢的产卵池内。

人工鱼巢用棕片或乙纶网布构成,用竹竿扎成排后,平铺于池底,并用砖块压严。注入流水刺激,平均水温24~28℃,注射催产药物13~15h后亲鱼开始发情

人工授精将催产的雌、雄亲鱼放入洁净的产卵池中,并注入流水刺激,当雌雄亲鱼达到发情高潮时,捕出亲鱼。

成熟较好的雌鱼,达到效应时间后,能挤出成熟的卵子,由于大鳍鳠精巢显栉状分支,结构复杂,性成熟的雄鱼很难挤出精液,只能靠解剖雄鱼取出精巢。

根据排卵的数量,确定解剖雄鱼的尾数,将剖腹取出精巢放入碾钵内,用手术剪将其剪碎、研磨后加生理盐水与卵混合。

用鹅毛搅拌使精、卵充分混匀受精。成熟的卵遇水产生粘性,用汤匙捞起受精卵均匀洒散在鱼巢网布或“着卵板”上,置于微流水的环道孵化池中进行孵化。

自然产卵、自然受精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捕杀亲鱼就可获得鱼苗,但其催产效果较差,只适合于雄亲鱼和后备亲鱼较少的小规模鱼苗生产。

采用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的方法可规模化生产获得大批量的苗种,且便于人工管理,其最大缺点在于需要杀雄鱼取精

采用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大量亲鱼作后盾。

由于大鳍鳠的市场价格高,是江河重要捕捞对象,其捕捞规格和捕捞年龄偏小,1、2龄所占比例为46.3%

大多数个体才刚到性成熟年龄,种群捕捞死亡系数偏高,存活率低,资源呈明显的衰退现象。

加上长江上游的水域污染,直接影响了水质状况,还对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多种饵料生物的造成危害,破坏了大鳍鳠的食物链,间接影响了大鳍鳠的种质资源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有力的资源保护措施,强化长江渔政管理,控制捕捞强度,实行休渔制,打击非法渔业,加大对江河流域的污染治理。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大鳍鳠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力度。

搜索更多有关“江鼠大鳍鳠养殖条件:大鳍鳠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养殖前景研究”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