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说话接话的方法和技巧,恰当措辞助你掌握沟通主动权
恰当措辞,让你的每句话都更有力量
措辞,就是在沟通之前,要深思熟虑,精心选用最恰当的句子、词语,以便能够让对方充分接收到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也能让对方体会到我们要传达的情绪。对于老练的破案专家来说,措辞可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因为哪怕是一个字的不同,都会引起沟通对象截然不同的反应。
法国萨瓦省的资深警察希瑞兹就这样说道:“我必须小心地准备我的措辞,特别是当我面对那些犯罪分子的时候,我必须展现自己的专业资格和身为执法者的权威性,所以我一定会字斟句酌,以便让自己的每句话都能够充满力量,让对方能够深深折服。”
希瑞兹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颇为危险的案件。当时,希瑞兹收到线报,说一名毒贩正藏匿于当地的一个农场。由于时间紧迫,希瑞兹来不及等待同事支援,就独自赶往该农场。
当他到达的时候,毒贩也收到了消息,正准备转移到其他地方,不想却正和希瑞兹在大门口撞了个正着,双方都愣住了。毒贩手中正好拿着枪,他顺势举枪对准了希瑞兹,希瑞兹来不及掏枪,处在了弱势地位,但他知道自己此刻无论如何都不能露出胆怯的表情,否则就会难逃一劫。
于是希瑞兹做出气定神闲的样子,对毒贩说:“我想你一定听过我的名字,我是反犯罪大队的王牌探员希瑞兹!”
毒贩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但他仍然做出凶狠的样子道:“知道又如何?我一枪就可以干掉你,他们一定会说希瑞兹是个没用的废物。”
希瑞兹哈哈大笑:“想干掉我的人很多,还不是统统被我送进了监狱。安东尼、阿方索都被我抓住了,我看你也不例外。”希瑞兹提到的名字都是毒贩的同伙,毒贩每听到一个名字,就会不自觉地颤抖一下,显然他的意志力正在遭受不小的打击。
希瑞兹见此情景,立刻说道:“我向一个名叫路易的孩子承诺过,必须把你安全带回警察局。我奉劝你放下武器跟我走,我的同事都在外面等着你呢!”
路易是毒贩的儿子,毒贩一听到这个名字,脸色就变了,他猜测自己的家人可能已经被警方控制住了,又听希瑞兹说外面还有同事,他顿时失去了继续顽抗的勇气,垂头丧气地放下了枪。希瑞兹这才从容不迫地掏出手铐,将毒贩逮捕归案。
希瑞兹在与毒贩沟通的过程中,对于措辞可以说是非常谨慎的,他首先明确指出了自己隶属“反犯罪大队”的身份,还给自己安上了“王牌探员”的头衔,同时用“你一定听说过我”这种有些故弄玄虚的说法,让对方从心理上受到震慑,不敢轻举妄动;之后在毒贩恐吓说要开枪的时候,希瑞兹毫不胆怯,反而指出自己曾经抓捕过多名毒贩的犯罪同伙,让毒贩在心理上产生了畏惧感;为了进一步从气势上压倒毒贩,希瑞兹还提到了毒贩儿子的名字,并表明自己并非只身前来,而毒贩除了举手投降以外没有别的选择。这一系列的沟通心理战之后,希瑞兹完全掌控了沟通的主动权,毒贩嚣张的气焰也被彻底压制了。
从希瑞兹巧妙的措辞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实用的经验。在平时与人沟通的时候,如果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验,就能够让自己说出的话语更有“力量”:
1.语气要格外坚定
坚定的语气可以让我们表现得更加自信,也更能让对方信服。而这需要我们稍微放大音量,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将脑海中想好的措辞不紧不慢地说出来。在说话的同时,还要用平静、坦然的目光看着对方,千万不要躲躲闪闪,否则就会给人“虚弱”的感觉,话语也会缺乏力量。
另外,为了让我们的语气更显坚定,破案专家提醒我们要注意避免使用一些带有不确定性语气的词语,如“可能吧”“是这样的吧”“你说呢”这会在无形中削弱自己的权威性,很难获得对方的信服。
2.话语要简洁有力
想要让对方折服,就不能啰啰唆唆地说一大段不着边际的话语,那样既会削弱话语的力度,也会让对方失去耐心,不愿再继续听下去。所以破案专家们一般都会用最简单明了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话语虽不多,但逻辑非常清晰,而且字字精辟,简短的话语中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这就会给沟通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不敢轻视大意。
3.选用带有“力度”的词语
除了语气要坚定、话语要简洁,我们在措辞时还要...
比如,破案专家们经常会说的“一定”“必须”“肯定”“毫无疑问”“无可奉告”等,听上去就让人觉得气势十足。哪怕有的沟通对象做出了强硬的姿态,但是在感受到这种气势后,他们也会受到震慑,不得不改变自己蛮横的态度。
此外,在措辞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要找到对方的弱点或是其最担心的事情,然后由此出发组织语言,在说出之后就会让对方有一种被彻底看穿的感觉,对方就不会再“耍滑头”,而是会老老实实地进行沟通。
逻辑缜密,让对方的思路跟着你的话语走
在沟通中组织语言的时候还要考虑到逻辑方面的要求,有的人在这方面有很多欠缺,他们常常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烦琐难懂,自己讲得口干舌燥,沟通对象却感觉“一头雾水”,完全弄不明白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结果不但没能把事情说清楚,还会给对方留下了表达能力差、逻辑不清晰的坏印象,更谈不上达到沟通的目的了。
破案专家们当然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在开口讲话前,总是会在脑海中先梳理好自己的逻辑思维,然后快速地组织好语言,让自己说出的话语内容清晰、层次分明,这样对方一听就能明白用意,而且思路还能始终跟随着破案专家的话语,使得沟通的效果不断提升。
以下是一份针对一起抢劫杀人案件的讯问笔录,我们可以从中领略破案专家在沟通时逻辑的缜密性:
警官:冯××,现在开始讯问,请你务必如实回答我的问题,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我相信你明白这个道理。
嫌疑人(连连点头):我明白。
警官:冯××,我问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鞋印为什么会出现在案发现场?还有第二个问题,我们从你的宿舍搜出来的匕首和血衣是怎么回事?请你交代清楚。
嫌疑人:(低头不语,表情紧张)。
警官:匕首和衣服上的血迹我们已经化验过了,确实属于死者。你还是交代吧,这样至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嫌疑人(思想斗争后):人的确是我杀的。
警官:我很欣赏你的诚实。现在说说你在案发当天做了什么吧,就是5月11日,你好好回忆一下。
嫌疑人:那天早上我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我母亲病重,急需一笔住院费。我非常着急,马上冲到打工的地方,找老板提前支取下个月的工资,但却被老板拒绝了。当时我心情很不好,就回宿舍睡了一下午。
警官:你在宿舍睡了一下午,那晚上做了什么?
嫌疑人:我醒来后仍然觉得不舒服,又担心我母亲的身体,就想找个地方痛快地大醉一场,所以我就找了个路边的小馆子喝酒。
警官:那么,你是在什么时候遇到死者的?
嫌疑人:我一直在喝酒,好像喝到11点多,付了钱,钱包里全空了。我也不想回宿舍,就在马路上闲逛。没多久我就看到死者了,他打扮得很时尚,一身都是名牌,手里还拿着高档手机,我越看他心里越不平衡,就想把他的手机和钱包抢过来。
警官:你已经抢了他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杀害他呢?
嫌疑人:我真没想杀他,是他非要跟我搏斗,死死抱住我的腿,怎么都不肯放过我。我被他逼得没办法,在身上一摸,恰好有把匕首,我就随手掏出来给了他一刀,没想到刚好刺中要害,他的血喷了我一身……我后悔啊,我真得后悔死了,我现在只要一闭眼,就能看见他的样子……
警官:你先冷静,不要激动……行了,今天的讯问就到这里,你可以回去休息了……
在这次讯问中,警官在与嫌疑人沟通时,话语做到了逻辑分明、有条有理。首先,警官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来对嫌疑人施加心理压力,然后问了他两个问题,使他明白警方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嫌疑人见无可抵赖,只得承认自己确实犯下了罪行。之后警官先是对嫌疑人主动交代的态度进行了赞许,又按照时间逻辑顺序引导嫌疑人一步步梳理案发当天的事件经过。在这个过程中,警官每一次提出的问题都能恰到好处地指引嫌疑人的思路,使得嫌疑人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经过、犯罪动机,讯问也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让沟通变得有条理的几个好办法:
1.先明确自己要沟通的主题
很多人在沟通的时候语无伦次、条理混乱,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弄清楚自己要沟通的主题,结果在谈话时就带有了随意性,很容易让有效的沟通变成浪费时间的闲聊。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像破案专家一样,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自己沟通的主题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从主题出发去寻找对话素材,再组织好对话的内容,这样在沟通时就不会出现漫无边际的情况了。
2.厘清自己的说话层次
在沟通时想要像破案专家这样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让别人一听就懂,就要注意把握好说话的层次。比如,我们可以先说出自己的结论或观点,然后再逐一进行说明,这样的好处是不会给沟通对象增加思维负担,使他们马上就能明白我们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在具体进行说明的时候,如果想要表述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让对方的思路不会发生混乱,我们就可以用“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的结构进行分点叙述,而且要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一点讲明,这样也能方便对方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3.表达时把握逻辑顺序
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我们还可以用逻辑顺序来进行有条不紊的表达,这也是破案专家常用的办法。比如,按照时间顺序将有时间先后关系的信息组织起来进行阐述,对方的思路会更加清楚明白;再如按照总分顺序先讲清楚整体的信息,再分开讲部分的信息,最后进行总结阐述,这样也会减少对方理解的难度;此外,如果信息之间有因果关系,我们还可以采用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的顺序来进行表达。
像这样找到了话语中的逻辑顺序,我们在说话时就能做到思考清晰,逻辑严密,并能够抓住要点、言简意赅,如此也能够一直牵引着对方的思路跟着我们的话语走,因而能够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问对问题,引导对方深入交流
在沟通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问对了问题,不但能够获得想要的答案,还有可能帮助我们掌握沟通的主动权,让对方不得不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最终能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对此,一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破案专家克里斯说道:“当我发现沟通对象顾左右而言他,不肯吐露实情的时候。我就会问一些让他无法回避的问题,然后根据他的反应一点点地接近真相。在这整个过程中,通过提问,我能够牢牢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并最终获得我想要的结果。”
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克里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提问模式,他很擅长用这种模式与沟通对象进行交流。在下面这个案例中,他就通过一次次提问让一名嫌疑人逐渐放弃了抵抗,并最终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2013年,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发生了一起残忍的虐童案件。一名3岁女童遭人殴打后失去了意识,被送往医院抢救,医务人员发现女童全身伤痕累累,其中有很多是旧伤,很显然,女童一直在遭受某人的虐待。
接到了医院的报警后,当地警方快速出动,很快就查清了女童的家庭关系,并逮捕了第一监护人——女童的继母,34岁的啤酒厂女工米歇尔。但米歇尔却矢口否认自己的罪行,而且态度非常强硬,始终不肯配合警方的讯问。
时任副局长的克里斯不得不亲自审问米歇尔,为了不让沟通再一次走向僵局,克里斯选择用一种听起来毫无威胁的提问来让米歇尔放下戒心。
克里斯这样问道:“米歇尔,作为一个母亲,请问你如何评价你自己?”
米歇尔目光闪烁,似乎在编织谎言。过了一会儿,她用一种听上去不太自信的语气回答道:“我当然是个称职的母亲。除了,嗯,我确实有那么一点严厉。”
克里斯不置可否,马上抛出了下一个问题:“那么你觉得你的继女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这下米歇尔的反应就快多了,她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那是个难伺候的孩子,她总是哭,身上还脏兮兮的。对了,她很顽皮,总是爬上爬下,所以你会看见她总是受伤。”
米歇尔似乎想给孩子身上的伤找个合适的借口,克里斯摇了摇头道:“米歇尔,你认为警方有没有能力判断孩子身上的伤是怎么形成的?”
米歇尔的脸上露出了恐慌的表情,但她继续顽抗道:“好吧,她是被打伤的。但不是我做的,可能是别人……”
克里斯冷笑着说:“有证人反映,孩子进医院抢救之前的24小时内,都和你一起在家中度过,没有别人接近孩子。你对此有什么解释?”
米歇尔更加慌乱了:“我并没有一直和她待在一起,我中间出去过好几次,去过超市,还去过酒吧……”
克里斯打断了她,生气地问:“这么说你把一个3岁的孩子丢在家里,就这么离开了?你一直都是这么照顾孩子的?你不是说自己是称职的母亲吗?”
一连串的问题打垮了米歇尔的意志,她想要继续狡辩,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克里斯带着遗憾的表情问道:“如果你真是一个好母亲,为什么我们连续审讯了你两天,你却一句都没有问起孩子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让米歇尔彻底哑口无言,最终,她放弃了一切抵抗,承认了自己长期虐待继女的罪行。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沟通对象拒不配合、谎话连篇,使得沟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破案专家通过巧妙的提问技巧,让对方放松了警惕,破案专家又通过一连串问题引导了对方的思维,让对方在证词中露出了马脚,并不得不讲明事情的真相。
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会提问对于掌握沟通主动权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向沟通对象提问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点呢?
1.注意提问的方式
沟通中提问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做一些开放式提问,使对方可以自由发挥,给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提问形式比较宽松,能够激发对方讲出更多的想法和信息,便于我们把握对方的态度和心理。例如,“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决定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开放式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对方回答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封闭式提问,就是给对方一个思考的框架,让对方在有限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比如,破案专家们就经常用“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多久”“多少”之类的词汇来提问,这就属于封闭式提问,它可以让对方的思路受到一定限制,并只能按照限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在具体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提问方式来掌控对话的进程,并让对方的思路逐渐被我们影响。
2.注意提问的目的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围绕自己的目的来设计各种问题,不要天马行空地胡乱提问,否则会让对方感觉如坠云雾,同时我们自己的思路也会被全盘打乱,最终沟通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闲聊,根本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沟通之前最好可以像本节案例中的破案专家这样,先设计一些问题,并可以设想一下对方的回答,然后挑选一些最有价值的问题,在沟通过程中适时地使用,就更容易实现我们沟通的目的了。
3.提问要讲究语言艺术
破案专家还提醒我们,在提出问题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问题的表述过于复杂,就会让对方感到迷惑,并可能失去聆听的兴趣。所以深谙沟通之道的破案专家们都能做到提问时语言简单明确,让对方能够一听就懂,并可以激发对方讲述的欲望。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注意尽量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提问,因为与人沟通并不是要做审讯,如果一直使用生硬而咄咄逼人的语言来提问,就会让对方感觉尊严受到了侵犯,对方会心生反感,反而不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4.提问要看准时机
在沟通中提问还要找准恰当的时机,不能过早或过晚。过早提问会打断对方的思路,让对方感觉很不礼貌,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过晚提问则会失去引导对方的最佳机会。所以破案专家在沟通时会注意时时刻刻把握对方的思路,并通过对方的表情、声音、语调等来观察对方的心态,然后及时提出问题,使对方的想法能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总之,在沟通中提问时应当注意技巧,而这需要我们像破案专家一样,要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在沟通过程中学会从容自若地提问,并能够尽量了解和引导对方的意图,使得沟通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反复强调,强化最想让对方感知的内容
在沟通中,如果想要凸显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就可以使用“反复强调”的语言艺术,这可以加深对方的印象,并可能影响对方的思维,使得对方不知不觉地思考我们强调的内容,从而可以帮助我们牢牢掌控沟通的主动权。
很多破案专家也会在沟通中使用这种技巧。一位来自美国洛杉矶警察局的佩雷斯警官就这样说道:“如果我发现沟通对象对某个问题有所回避,不肯正面谈论的时候,就会抓住机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这样他的注意力就不得不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且会按照我引导的方向说出很多信息。”
佩雷斯曾经使用“反复强调”的办法攻破了嫌疑人的心理防备,让他不得不在审讯中跟着佩雷斯的思路思考问题,最终坦白了自己的作案经过。
那是在2014年,佩雷斯所在的警察局辖区内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件,嫌疑人是一名穷凶极恶的抢劫犯,有监控录像显示他在凌晨2点左右闯入了住在郊区的蒙斯先生家。警方推测他是在抢劫财物时与蒙斯先生发生了搏斗,并失手将其杀害。之后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杀害了蒙斯先生的妻子和两个孩子。
然而,警方在审讯这名嫌疑人的时候,他却声称自己只带走了一些财物,没有杀人,至于那一家四口的死亡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由于嫌疑人提前处理了现场和自己的血衣、凶器,警方一时之间找不到控告他的证据。
佩雷斯参与了审讯工作,他旁听了几次审讯后,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嫌疑人一直在回避“杀死”“谋杀”这样的词语,在他的言语中,总是很小心地注意不提到这些词语。
佩雷斯认为这恰恰证明嫌疑人心中有鬼,于是他走进了审讯室,先是和嫌疑人随便聊了几句,让他放下了防备,之后突然发问:“是不是你杀死了蒙斯先生?”
嫌疑人愣了一下,但马上反应过来:“我没有,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
佩雷斯注意到他仍然不肯说“杀死”这个词语,心中更加笃定了。他也没有继续追问,而是又和嫌疑人闲聊家常,等嫌疑人的意志再次松懈的时候,佩雷斯又一次大声质问道:“是不是你残忍地杀害了蒙斯太太,你怎么能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下毒手呢?”
嫌疑人吓了一跳,情绪开始变得不太稳定了,他有些慌乱地说:“不是我,我没做过,不关我的事……”
从嫌疑人的话语中,可以发现他仍在努力回避那些关键词,并尝试用“做过”来替代“杀害”,可想而知他心中是多么害怕会被提到这些词语。
佩雷斯不动声色地绕过这个问题,继续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可是嫌疑人已经坐不住了,他开始答非所问,佩雷斯知道他的思路已经受到了影响,现在满脑子都是案发时的情景,而且他越是害怕想起什么,大脑就越会不受控制地浮现出那些画面。
趁此机会,佩雷斯再一次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用手掌猛地在桌面上拍了一下,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把嫌疑人吓得浑身发颤。接着佩雷斯用愤怒的声音咆哮道:“你为什么要杀害那两个孩子,他们一个才8岁,一个连3岁都不到,你就这样残忍地杀死了他们,还有没有一点人性?”
这下嫌疑人彻底崩溃了,他瘫坐在椅子上,嘴大张着,脸上的肌肉抽搐着,嘴里还喃喃地说:“我没想杀他们,我没想杀他们……”
佩雷斯冷笑道:“没想杀,那你还是动手了。我奉劝你立刻交代自己的罪行吧!”
嫌疑人终于放弃了抵抗,他抬起戴着手铐的手,不停地捶打着自己的头。过了一会儿,他用懊悔的语气说:“我只是一时冲动,我本来只想拿点值钱的东西,没想到……”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破案专家在与拒不合作的沟通对象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某些字眼存在回避行为,为了让他直面罪行,破案专家就故意对这些字眼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而且总是在嫌疑人缺乏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强调其罪行,使他的情绪变得惶恐不安,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破案专家的诱导,而破案专家则通过反复强调,完全掌控了沟通的主动权。
我们在平时沟通的时候也可以尝试采用这种“反复强调”的办法,以便加深沟通对象的印象并引导其思路,使得沟通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顺利推进。
在具体应用这种方法的时候,破案专家提醒我们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1.找出让沟通对象回避的问题
在沟通中,我们除了要准备好自己的措辞,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以便发现对方对哪些问题表现出了回避的态度。比如,对方对我们所说的问题避而不答或是闪烁其词,并试图岔开话题,或是对方十分刻意地用其他词语来代替某个词语,这些都能够体现对方的回避态度。这时我们就应该思考对方这么做的原因并尝试分析对方的心理,以便更好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就像本节案例中的破案专家就发现嫌疑人十分回避“杀死”“谋杀”之类的字眼,并由此分析出这可能是一种做贼心虚的表现。
2.用无关紧要的话语让沟通对象放松戒备
为了让对方停止逃避,不得不正面沟通和交流,我们就需要对被回避的问题或字眼进行强调。不过破案专家提醒我们,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最好先与对方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会让对方不知不觉放松戒备,之后再进行强调工作,常常会让对方的感受特别深刻,也更容易达到沟通的效果。
3.出其不意地强调关键词
在对方的状态非常放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像破案专家一样,突然抛出一些被其刻意回避的关键词,使其周密的思考被完全打乱,强大的意志也会逐渐被削弱,这样对方就会在沟通中被我们“牵着鼻子走”了。就像在本节案例中,破案专家趁着嫌疑人松懈的时机,出其不意地强调“杀死”“杀害”这样的关键词,还一次又一次地加重语气,从对嫌疑人正常讯问,到向其发出强烈的谴责,情感一步步深化,使得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全面瓦解,最终不得不交代了实情。
总之,“反复强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沟通技巧,不过在应用时,破案专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防止对方胡搅蛮缠影响我们思路的情况。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注意不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立场,要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并要反复向对方强调我们要强调的内容,使得对方逐渐明确这一点:无论他如何巧言辩解,我们的立场不会改变。如此一来,对方就会放弃无谓的顽抗,沟通就也就能够按照我们预定的方向去进行了。
尊重他人感受,说话不能只顾自己过瘾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破案专家的沟通能力,他们总是能够在各种沟通情境中表现得周到得体,让人们觉得与他们对话特别开心和舒服。而他们的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尊重他人的感受。
破案专家在沟通时,从来都不会只图自己嘴上过瘾,他们总是会先考虑一下“我这句话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会说过于直接的话,也不会说过于刻薄的话,更不会说伤及对方自尊的话。
在下面这个案例中,破案专家在进行语言沟通时,就做到了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2017年,浙江省某市公安局下辖的一间派出所抓获了一名持枪抢劫杀人案的嫌疑人许某。此案发生于10年前,在这10年间,许某利用化名成功掩盖了身份,甚至还娶妻生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许某本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但终究还是被警方发现了踪迹。
在审讯中,许某无法接受自己被捕的事实,对警方的提问闭口不谈,使得审讯一度陷入了僵局。派出所副所长高明决定亲自审问许某,他首先安排人员将许某带到审讯室,当许某出现的时候,高所长和气地说:“请进。”在其他民警看来,这只是高所长的一个无心之举,可是许某却颇受触动,用复杂的眼神看了高所长一眼。
待许某走到座椅前,高所长又说:“请坐吧,你介意我抽支烟吗?实在不好意思,我的老烟瘾又犯了。”高所长说话的态度非常客气,就好像面对的不是犯罪嫌疑人,而是一个普通的沟通对象。许某愣了一下,半天才反应了过来,连忙回答道:“不介意,不介意,您抽吧。”
等许某坐好后,高所长用平静的语气说:“许某,我今天不是来审讯你的,你不要担心。你的案子我一直都在关注,对你这个人也有不少了解,现在你就把我当成一个朋友,咱们聊聊人生,说说你这些年的故事,好吗?”
听着高所长的话,许某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其实也知道高所长的目的,但他就是觉得与高所长对话特别舒心,于是他一改之前拒不合作的态度,和高所长一问一答地交流起来。
在高所长的启发和引导下,许某最终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在审讯结束前,许某感慨地说:“您知道我为什么今天什么都交代了吗?就是因为您给了我充分的尊重,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人。”
在这个案例中,高所长成功突破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就是因为他在沟通中给予了对方充分的尊重,而对方也“投桃报李”,对高所长回报以同样的尊重和信任,使得沟通僵局得以化解,整个沟通的进程进行得非常顺利。
由此可见,尊重在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有不少人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只图自己一时痛快,说话没有分寸,毫不顾忌对方的感受,往往会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伤害到对方的情感和尊严,会引起对方的强烈不满,而这也是造成沟通不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在沟通中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沟通对象,都应当学习一下高所长的做法,要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这也能够反映出我们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会让对方对我们好感大增。
具体来看,语言沟通中的尊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适当使用一些敬语、谦辞
敬语和谦辞是破案专家进行沟通时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宝,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其中,说敬语是在沟通中表示对他人尊重的重要的语言手段,比如,“您”“请”“久仰了”“劳驾”“打搅了”“承蒙关照”这样的敬语,不但可以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尊重、真诚的态度,还能够彰显我们的礼貌和风度。
至于谦辞则是表示谦虚、谦恭的语言,像“鄙人”“不才”“拙作”“薄礼”“不敢当”“不情之请”“不好意思”这样的谦辞都能够在适度“贬低”自己的同时,起到“抬高”对方的作用,不仅能让对方感觉受到了尊重,还能够体现出我们谦虚谨慎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
因此,我们在沟通时应当适当使用敬语和谦辞,但要注意敬语是对对方所说,而谦辞只能用在自己身上,切勿错用而导致闹了笑话。
2.语言要尽量文雅一些
文雅的语言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也能够反映出对他人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沟通中要像破案专家一样注意语言的规范,不能只顾自己过瘾,随意使用一些粗俗不堪、格调低下的词句,而是要多用一些能够与我们的年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相匹配的文雅、简洁的语言,并且要考虑到对方的理解能力,要将深刻的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然后再配合上温和的语气和亲切的微笑,这样就会让对方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沟通起来也会更加顺畅。
3.避免咄咄逼人的语言和手势
在沟通中,有的人经常表现得咄咄逼人,比如,动不动就对对方指手画脚,嘴里还说着:“喂!你赶快……”“你必须听我的……”“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之类的话语,这些就是不够尊重对方感受的语言,会让对方有一种被命令、被轻视的感觉,除非在极少数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语言和手势。
所以破案专家提醒我们,如果不想引起对方的反感,就一定要避免这种咄咄逼人的语言和手势,哪怕正在与自己的下级、晚辈沟通,也不能把自己放在较高的位置,做出这种居高临下的表现,否则只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
4.停止“好为人师”的行为
在沟通中“好为人师”,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人感受的坏习惯。这里所说的“好为人师”,不是在正常情况下为对方解答难题或提醒错误,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和见识,在对方并不需要的情况下,当场纠正对方话语中的一些疏漏,或是强迫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一些观点,这种做法会让对方感觉很没面子,也会影响沟通的正常进行。
事实上,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职业背景、社会经验也各有不同,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应当像很多破案专家那样,保有开放而谦虚的心态,不卑不亢地沟通,才能受到对方的欢迎,并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5.触及对方的隐私时应格外慎重
言语上的尊重还包括尊重对方的隐私,也就是说,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不要总是故意刺探对方的隐私,如对方的收入、身体情况、情感生活等,否则会让对方有被冒犯的感觉。对于这一点,破案专家会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待,虽然在办案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问及一些敏感问题,但在提问前总是会主动征求对方的同意,并且会表示出一定的歉意,比如,对对方说:“冒昧问一下……”“如果您方便的话,可不可以告诉我……”像这样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发问,对方也就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了。
总之,尊重是沟通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我们都应当像善于沟通的破案专家这样,把对方的想法、感受放在自己心上,这样就能够做到谨言慎行,不会在话语出口后对对方造成伤害。这种做法并不是放弃真实的自己,而是在学习照顾和理解他人,在此基础上交流,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学一点“言在此意在彼”的含蓄艺术
含蓄艺术,就是在说话的时候委婉一些,不要直来直去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可以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耐人寻味的话语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意思。破案专家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如果遇到不方便直说的事情,或者需要对对方进行暗示的事情,就会采用这种含蓄艺术,它能够产生出一种“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2017年9月,河南省某市的公安局抓获了两名嫌疑人张某和覃某,这两人涉嫌多起杀人抢劫案件,其中,张某是主犯,覃某是从犯。两人被抓获后,张某自知罪大恶极,一定会遭到法律严惩,所以索性负隅顽抗,拒不交代犯罪事实。而覃某害怕坦白会遭到张某的报复,也拒绝与警方配合。此时警方又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二人,案情一时陷入了僵局。
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唐队长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破案专家,他调阅了这两个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心理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后,决定采用含蓄暗示的办法,从覃某处重点突破。
唐队长首先提审了张某,张某仍然抱着顽抗到底的心态,对唐队长不理不睬。唐队长对此心知肚明,便只字不提与案件有关的问题,而是和张某聊起了家常。因为张某有一子一女,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张某平时又对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唐队长就特意讲了些去张某家里调查遇到的事情,并有意无意地反复说到张某的女儿,让张某感触颇深。最后,唐队长说:“你的女儿非常想你,我给你拍张照片吧,你再给家人写封信,我一并给你带过去。”张某心情非常激动,一边写信一边流下了眼泪,唐队长立刻把这个镜头拍了下来。
送走了张某,唐队长又开始提审覃某。一见到覃某,唐队长就说:“覃某,案子已经大有进展了……我们今天不会用很长时间和你谈,希望你也配合一下,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覃某一听,心中犹豫不定,开始担心是不是张某已经把问题全部交代了,所以警方才会说“大有进展”。
之后唐队长在询问覃某的时候,发现他的态度有所动摇,但答话仍然有些含糊其词,显然思想上还是存在顾虑。唐队长找了个适当的时机,对覃某说:“你这个态度可不行啊……我给你看张照片吧。”说着,唐队长示意民警将刚才拍摄的照片拿给覃某看,覃某看到张某流着眼泪提笔书写着什么,马上想到张某是在写供词。覃某顿时像漏了气的皮球一样,再也不敢顽抗,而是主动交代了全部的犯罪事实。
在这个案例中,破案专家唐队长在面对态度顽固的嫌疑人的时候,就采用了含蓄的语言艺术,虽然他没有直说另一名嫌疑人已经招供(因为这并不是事实),但嫌疑人的思维还是受到了影响,产生了“只有如实回答才是正确选择”的想法。可见,这种含蓄暗示的办法要比直来直去的要求对方招供要有效得多。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如果直来直去地说话达不到目的,或是容易得罪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破案专家的做法,用含蓄的话语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具体来看,含蓄语言艺术经常会使用到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巧妙省略
省略手法就是在说话的时候故意省略掉关键的一部分,让话语显得有些模糊,但却又能给对方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使话语显得藏而不露又意蕴深远。在本节案例中,破案专家唐队长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他在说到“案情大有进展”的时候,故意进行了省略,使对方不得不思考案情到底有了什么进展;之后他在评论嫌疑人的态度时又进行了省略,使对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改变态度。这种省略的方法能够暗中点出问题,又能避免信息直接传递引起沟通对象的反感、抵触等消极情绪,是我们在语言沟通中一定要掌握的一种技巧。
2.妙用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同音等条件,我们可以让同样的一句话产生双关语义,并能够让话语表达得更加含蓄,可以加深语意,从而给对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一位破案专家正在审问一名有越狱记录的抢劫犯,由于对方没有主动交代越狱事实,破案专家就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是属鼠的,看来老鼠确实会打洞啊。”这句话表面上是说抢劫犯的属相,但语带双关,含蓄地点出了抢劫犯越狱的事实。抢劫犯听到这句话后,认为警方已经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底细,无从抵赖,于是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3.以虚代实
以虚代实就是不正面表达事实,而是通过虚拟的,但一听就会让人觉得有些荒唐好笑的话语来含蓄地表达意思,这样对方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却也能够理解我们的用意。比如,一位破案专家到国外出差,夜宿于一家旅馆中,但旅馆隔音效果不好,入住的客人又太杂,整夜都听到楼下的吵闹声,害他无法入眠。第二天服务员礼貌地询问他休息的如何时,破案专家就用含蓄的话语说道:“不太好,楼下有两只老鼠不停吵架。”服务员说:“两只老鼠的声音也会影响到您吗?”破案专家用无奈的语气说:“可是后面又来了十几只劝架的啊。”在这里,破案专家就用虚拟的“老鼠吵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同时因为话语听上去非常有趣,所以也不会引起服务员的不快。
4.委婉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手法,是指用喻体来代替本体,在说话的时候,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这样也能够产生含蓄的语言效果,而且话语听上去更显简洁精妙。比如,一位破案专家要求下属的一名警员写一份报告,可是警员上交的报告却非常冗长复杂,很多不必要的细节充斥其中,阅读起来十分吃力。破案专家就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我派人去买一辆车,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辆车到底有多少个零件、多少个齿轮,我只希望知道它的优点和价格。”在这句话中,破案专家就用“买车”来委婉地借喻“写报告”,含蓄地批评了警员不知道抓重点,只知道堆砌细节的错误做法。
当然,想要在沟通中达到破案专家的含蓄说话效果显然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我们平时用心揣摩,多多锻炼。当我们能够熟练地将自己的本意用含蓄的语言包裹再讲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成为像破案专家一样的沟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