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狗狗>正文

狗狗成精系列想不到的结局,狗年话狗,为科学献身的狗狗们

人气:168 ℃/2025-05-09 04:16:53

狗年话狗 狗在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农历戊戌年来临,狗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狗是重要的实验动物。生物学,仿生学、人工智能、考古、心理学……狗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更是科学发展的功臣。狗年将至之时,我们说说狗在科学领域的独特地位。

巴甫洛夫的狗

如果说科学史上最著名的猫是“薛定谔的猫”,那么科学史上最著名的狗必然是“巴甫洛夫的狗”。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则依靠狗狗揭示了消化的生理机制,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前者赢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后者成为现代行为与认知科学的里程碑。

狗狗与胰岛素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病。巧合的是,狗狗作为人类亲密的朋友,也有可能自发糖尿病,遭受糖尿病的折磨。治疗人类和狗狗的糖尿病、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889年,梅灵和闵可夫斯基在切除胰腺的小狗上观察到糖尿病的症状,率先将胰腺和血糖水平的调控联系在一起。随后,生理学家和临床医生们开始积极尝试从小狗胰腺中提取能够降低血糖水平的物质,却都无功而返。

但有一些进展仍值得关注,比如:雷尼在解剖学上发现胰岛和腺泡在胰腺中是彼此分离的;摩西·巴伦发现结扎了胰腺腺管的小狗会发生腺管胆囊结石,进而导致腺泡细胞的退化。

1920年10月30日,加拿大外科医生班廷读到了巴伦的论文,一个好主意立刻闪入他的脑海:通过结扎小狗胰管,使胰泡细胞退化,获得未被胰液中胰蛋白酶降解的胰岛,就有可能获得调节血糖的活性物质。想到就去做,班廷说服多伦多大学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在麦氏实验室开始了他的试验。麦克劳德为班廷提供了狗狗和仪器,并指派白斯特做班廷的助手。凭借班廷出色的外科手术和白斯特扎实的化学分析,他们最终得到了可以降低糖尿病小狗血糖的有效成分。1921年12月,麦克劳德邀请生化学家考立普参与提纯,最终得到了能用于临床试验的胰岛素。

班廷(右)、贝斯特(左)和他们一只糖尿病小狗的合影

胰岛素的发现极大地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糖尿病的相关研究。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因为这项成就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此后,小狗一直是糖尿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基于小狗模型,阿根廷内分泌学家贝纳多·吴赛进一步研究了胰岛素的产生机制,发现垂体前叶可以分泌激素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获得1947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上太空的狗狗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名进入太空的人,但却不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真正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大门。一个月后的11月3日,第二颗人造卫星即将发射。这一次,卫星上将搭乘一位特殊的“客人”——小狗莱卡,它将成为飞上太空的第一个地球生命。

科学家们在莱卡的身体表面和皮下安装了感应器,用来监测它的呼吸和心跳,在进入太空后,监测数据就会自动传回地面。随后科学家们把莱卡送入了专门为它设计的加压密封舱内,密封舱固定在火箭的头部,面对它的还有一个摄像头。

前苏联官方公布了一个关于莱卡命运的“官方”版本:莱卡完成了长达一周的飞行任务,到达离地球1600km的高处;按照计划,它在吃了最后一顿含有剧毒的晚餐后安静地死去。

50多年过去了,莱卡仍然是地球上最有名的狗之一,尽管对于关注动物福利的活动家来说,它只是在一长串为太空牺牲的动物名单中最有名的一个。

首条克隆狗斯纳皮

1996年克隆羊“多莉”出世无疑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但克隆羊的意义和轰动效应却无法与克隆狗相提并论。2005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克隆狗——阿富汗猎犬“斯纳皮”(Snuppy,以这所大学的名字命名)。消息一经传出,整个科学界顿时沸腾。美国《时代》杂志评价说:“斯纳皮不仅仅是一条狗那么简单,它是2005年最令人吃惊的发明。”

在生物医学家黄禹锡的带领下,首尔大学的科学家实现了这一巨大突破。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黄禹锡随后便从韩国的功臣变成一大罪人,他因在人类干细胞克隆研究过程中伪造数据被逐出首尔大学。

成功培育克隆狗斯纳皮是所有参与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在长达3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共进行了123次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让斯纳皮来到这个世上。这条身材瘦长的阿富汗猎犬随后与两条克隆母狗产下9个孩子,这也是克隆动物之间第一次成功繁育下一代。拍摄这幅照片时,斯纳皮已经3岁大了。科学家利用来自一条阿富汗猎犬的皮肤细胞克隆了它。

现代生命科学重要的模式动物

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迅猛,许多新成果新技术加深了人们对狗狗的认识。比如,2004年诺奖成果“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的发现”就很好解释了狗狗嗅觉灵敏的原因——狗狗的嗅觉上皮平均是人的40倍。再比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相对于小鼠,狗狗与人类的基因组更为近似,而且狗狗和人类的基因数目基本相同。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狗狗可以成为一种理想的医学研究模型。

首先,狗狗自发多种人类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癫痫,甚至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狗狗罹患这类疾病时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分子图谱、对治疗的应答及耐受,都与人类非常吻合。比如,骨肉瘤发生时,狗狗和人都是先从长骨干端发病,恶化后都会转移到肺脏。

其次,狗狗和人的生活环境类似,便于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中环境因素的作用。在研究诸如社会认知能力的进化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时,狗狗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再者,狗狗的某些品种多发某种疾病,这又为研究人类的相应疾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家族史分析案例。通过对狗狗家族的大样本遗传分析,可以更高效地筛选出关键的致病风险基因位点。

此外,由于狗狗的平均寿命仅为人类的七分之一,许多人类老年病在狗狗身上发生得更早,病程更快。如果有了某种疾病的新疗法,狗狗的临床测试周期更短。目前,儿童失明的基因疗法在狗狗身上已获得成功,这不仅将使很多狗狗重获光明,而且也终将造福人类。

来源:光明日报、人民网、百度

搜索更多有关“狗狗成精系列想不到的结局,狗年话狗,为科学献身的狗狗们”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