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凤凰古八景:依稀凤池,寻找水城古八景
故土锦绣山河,自古史册诵之。水城八景,名扬四方,几代荷城子弟,相竞折腰。然而山河巨变,岁月沧桑,史上八景渐闻匿迹,寻踪难拾翠,胜景渐苍茫。昔日龙潜古洞,今朝珠喷灵泉成凤池。古木浮山,清溪消夏,成就凉都天下美名。时光荏苒,依稀凤池,二十余年前,不辱使命,众志而成城。一池四名胜,半城百年史。三百六十亩湖水,竟连荷城八景之半,北有“珠喷灵泉”,南盖“青溪消夏”,东接“龙潜古洞”,西连“古木浮山”。今之还乡归来,立于凤池湖畔,遥想古城八景,寻觅名胜古今,吟赏故土江山如画。
“珠喷灵泉”一一水城古迹之胜地。
清朝年间,水城“三美”,享誉贵州。李天极的诗,单辅国的画,桂天相的字。李天极的诗,尤以《荷城八景诗》闻名,水城八景,源于此诗。珠喷灵泉,位列诗首,“神仙有米掷城西,颗颗奇珍异出泥。泉涌水流珠约略,浪凝沙喷宝离迷。渊深隐弃蛟垂泪,浦合还来月映溪。天地一灵钟瑞气,圆匀影似碧琉璃。”
珠喷灵泉,据《光绪水城厅采访册》记载,位于城北一里,严家湾至官厅一带,文笔山下,白沙洞边,二泉二潭星落棋布,野草纵横奇石水涧。尤以鼓眼潭、葡萄泉最为耀眼,古志曰“潭中多鲤,相传有金银气,居民于黑夜遥见之,光茫高数十丈,如珠如花,纷纷四坠”。“泉从下涌出,累累然如葡萄,又名珍珠泉”。潭似碧琉璃,泉喷若珠涌,汇流成溪,田为沼泽。此地望之古城,尤如水泽之荷,故水城又称荷城。清朝光绪初年,水城通判陈昌言,在城西蔚日亭上题诗为证: “环城无翳水无波,回望城浮一叶荷。除却酒杯忙不得,夕阳亭上听秧歌”。
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曾经的“天地一灵钟瑞气”,因公路铁路的建没而湮没,鼓眼潭成了钢厂的水泵房,白沙洞沦为排污水沟,“渊深隐弃蛟垂泪”不幸言中,唯有珍珠泉独井残存。文革乱世,曾经风光绮丽的“印月潭、涤笔泉”人间消失,无影无踪。横盖民房,竖建村寨。之后又垃圾成山,煤堆为岗,污水横流,甚至出现排污沟爆炸死亡六人之天下奇闻。
珠喷灵泉冒沙井,水城八景严家湾。沉寂多年之后,城北沼泽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西部开发春回大地之季,市委书记徐公敬源,力挺组建公司,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开发荷城花园,挖湖堆山先建凤池公园,恢复水城八景“珠喷灵泉”。并于2000年5月28日奠基开工。动工前夜,市府秘书长张有恒,前来工地现场检查,问我等公园取何名,思考瞬间即说,名曰凤池公园,水城城池之河谓之凤池,城中有个百年老校凤池书院,集水城历史与山河之人杰地灵而得其名。
秘书长称之,有历史文脉,取名尚可,不过“公”字去掉则好,京城颐和园去掉一个“公”字,品味则不同凡响。一字之师,凤池园乃得其雅名。之后,国家建设部部长叶如棠,视察修建之中的凤池园工地,听闻是企业投资建公园,此为清华大学毕业的著名建筑大师,欣然题字“凤池园”。今天公园大门上之牌匾,即是大名鼎鼎的共和国部长叶如棠之手笔。
龙潜古洞天生成,凤还池浴后人画。数百亩沼泽,挖田成湖,修渠引泉,汇成淼淼凤池。相传的古眼潭“金银气”,实则清初吴王剿水西,战败逃亡,马驮之金银珠宝,全丢入潭中。次年收复水西,吴三桂令众兵重拾古眼潭金银,昼夜舀水数日,眼见金银沉箱之影,却暴雨突至,潭水猛涨,战事又紧,吴王只好鸣金收兵回滇,至此留下迷离传说。古藉记载,城北沼泽烂泥,泥牛入泽,不见踪影。
天平天国战乱,苗军攻城,车马纷纷陷入潭中,只得撤退北上,淤泥烂田保城池而入史册,印证当地古诗“自古兵刀不受灾”之传说。开发荷城花园之初,挖湖遍百亩,均不见传说中半点金银,乃立碑于珍珠泉边,留作古迹。又重建“蔚日古亭”于湖畔,刻陈昌言古诗于碑上。留下原田畴三处,修作鸟岛白鹭栖息,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胜景。四面莲花三面柳,亭台楼阁玉带桥,珠喷灵泉涌凤池,古景再现月印潭。
珠喷灵泉胜景,北依佛顶山,南流凤池河。佛顶山古称麒麟山,横亘数里,头角峥嵘,因山似麒麟而得名。古寺沿山,庙宇至巅,登高望远,日落颇为壮观。山脚龙王庙,门前冒沙井,古木参天,庙宇三间,雕梁画栋,“常施甘露”牌匾,彰显佛门之慈善。
五十年代,公路修建,百年古庙拆之。沿山拾级而上数百步,光绪年间修建的上帝庙,巍峨于茂密箐林之中,三层大殿,铜瓦鳌檐,飞阁流丹,下临荷城。“威镇麟郊”牌匾高悬,山雨欲来风满楼,荷城众生朝夕拜。峰回路转,林壑尤美,再登山腰,有座百年道观玉皇阁,于1877年暮秋,依洞靠山而建,阁楼三层,高约五丈,形如宝塔,耸入天际。石刻楹联,引人注目,浮想联翩,“威震华夷,千古英风留圣迹;恩遍环宇,万载俎豆茬馨香”。往事不堪回首,六十年代“破四旧”风起云涌,佛顶山上的帝庙皇阁,年久失修,皆毁于文革。凤池园建成之后数年,佛顶山上庙阁逐一重建,方显盛世其昌,古之八景踵事增华。
时至辛丑金秋,重登佛顶山,山巅天祖庙遗址傍,忽见一功德石碑,捐款建庙百人,慈母名列其首,是为惊奇。凭吊二十余年前沧桑石碑,感念高堂积德行善一世,生前乃耄耋之年,仍省吃俭用还登山捐功德,街坊四邻皆不知晓。家母行善积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乃感慨万千,层云荡胸。俯瞰凤池秋水,遥望凤凰山峰,浩然唐诗油然而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清溪消夏一一凉都创意之起源
中国凉都,盛夏酷暑之际,成为南国避暑天堂。十九度的夏天,令川渝几省游人趋之若鹜。六盘水,国家气象学会第一个以气候命名的城市,2019年入选全国最佳十大避暑之都。昔日默默无闻的山城,缘何享誉大江南北?中国凉都之创意,源于水城八景之一的“清溪消夏”。
清溪消夏之景,志书泛指城南凤凰山麓,峰丛石林间之溪流,清代《大定府志》云,水城溪自城西来,入乱山之中,湾湾曲曲,环城西南,潆回而东,有九曲十八湾之美。水城八景之一的“万笏朝天”,其风华也于此,麒山耸秀以呈祥,凤峰层峦而献瑞,古有七十二峰之秀。清朝名士陈琮,由川而来,终年隐居城南,诗曰:“凤水鳞山暑不侵,覆钟耸寺白云深”。夏季凉爽无扇,空气清新若洗,山清水秀,田园风光。清末文人墨客赞之“清溪消夏”: 炎炎夏暑避前溪,晕日红霞逐鹜啼。添色远山青草蔓,畅怀出岭碧云低。廉名美吏清如水,丽句诗人醉若泥,纤月夜弯松径古,拈豪一饮小桥西。
水城河古称水城溪,千亩麒麟大坝间蜿蜒曲折,“柳暗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依山傍水,清溪消夏,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今之凤池湖光山色之地,源于九曲十八湾之河畔。
田园村舍,溪流纵横,驿道石桥,河湾之洲,有一名胜曰“萧家碾子”,青瓦木樯,庭院深深,独扬古柳,白鹭飞翔。天下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正是当年萧家碾子的景色写照吗?远古荷城,万笏朝天,清溪消夏,萧家碾子,构成一幅水城八景的世外桃源山水画。
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抗战烽火连黔南。水城名士田君亮,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曾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后为贵州大学首任校长。四十年代抗战后期西迁,曾衣锦还乡,漫步于水城河畔,柳下垂钓,吟赏烟霞,作客于碾子庭院,与主人萧辑轩参议长,煮酒论荷城,赞叹绿水青山,田畴纵横,河水清澈,气候宜人。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七十年代,水城坝子水患成灾,稻田绝收。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万人挖河,截弯取直,九曲十八湾不复存在,残河成泥塘,田野变泽地,碾子河干柳枯残存孤房。后又厂矿学校兴起,开山炸石,七十二秀峰之美红颜没落,田间沧桑驿道匿迹,河畔
百年老桥崩塌。记得二十余年前,曾受命主政荷城花园开发,上任之首日,就是爬上萧家碾子后的小山,遥望水钢征地后嫌弃退还的四百亩沼泽烂田,垃圾成山,民房乱建。然而只有五万元起家,却要三年建成新区,竟茫然失措。次日率朱江维忠等人,赴昆明世博园及翠湖考察,擘画开发故土荷城之计……。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西部大开发,煤都焕然一新。钟山生态立区,文化旅游复兴。市委书记辛公维光,力推“凉都”城市品牌创意,开发水城气候资源。气象局长朱德贵三上京城,终于获得国家授牌“中国凉都”,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适中的专家考察评审,开创了凉都旅游之先河。清溪消夏之古诗,启迪了“凉都消夏”文化节的盛世。再看水城河畔今之胜景,河岸十里樱花盛开,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色满园,莺******长,游人如织,给“青溪消夏”之古八景增添秀色,成为凉都旅游之美丽名片。晚清县志《荷城赋》曰: “清溪消夏,还吟濯足之歌;文笔插天,漫写凌云之志。”
古木浮山一一地质奇观之探秘。
远古水城,名谚而道: 上钟对下钟,黄土在当中,谁能识得破,儿孙坐朝中。上钟即黄土坡之钟山,下钟即场坝之钟山,而浮山怡好其中,于城西三里许,横水田中,自城望之,如舟浮水面,故名。浮山平缓,若巨龟仰望凤凰山峦,因山顶有气象站,民间俗称“气象站包包”,水城八景之一。当地古志云“流霞晚照夕阳丹,秀柏松高岭外山。浮霭淡烟苍木美,啸猿孤骛白云闲”。古镇七星伴月生辉,城西古木浮山滴翠,乃为荷城双绝。浮山古木参天,千株松柏郁郁葱葱。相传山之西麓,有一棵千年香樟古树,枝繁叶茂覆盖茅庐几间,后毁于七十余年前战乱,其木修两进大宅庭院还余。荷城花园开发之始,山南切坡建钟山大道,工地挖出古墓西汉铜釜,尤此可见,浮山历史,源远流长。
浮山古迹不足为奇,真正浮山之奇观,乃地下磅礴溶洞。光绪年间县志记载,“西清硐,在浮山麓硐口,竹箭森笼,林阴茂密,此山前后两硐谽谺,上透天光,下临阴河,以石投之,砉然有声,四壁峭立,若虬若蛇,若猢狲若蝙蝠,怪怪奇奇,不可名状。坐少顷,冷气袭人,因题擘窠字曰消夏”。题字者名谁?水城厅通判陈昌言也。今之凉都消夏文化,也源于古人题写之”消夏”二字。
古之西清硐,今之麒麟洞,2002年初春,荷城花园开发麒麟洞景区,清运洞中泥土垃圾数百车,夜以继日,奋战百天,建成麒麟公园。古洞重见天日,地下奇观,绚丽多彩。洞门前木雕牌坊,玲珑剔透,龙飞凤舞,“地海浮山”牌匾悬挂于上,犹雕栏玉砌,古色古香。开园之日,万人空巷。麒麟灯会,更是浮山之夜的空前盛况。
古木浮山滴翠成八景,栱桐珍奇异木甲天下。洞门之庭,和平坛中,有一棵稀有的栱桐树,又称“鸽子花”,号称植物界的“大雄猫”、“活化石”,国家一级植物,是第四纪冰川期后的孑余植物,世界各地均有绝迹,唯有云贵高原稀有残存于深山老林。那棵栱桐,开园之时玉舍林场赠之吉祥之苗,至今二十余年,合抱之粗,枝繁叶茂,翠掩洞口,寓意麒麟鸽花,凤池之地得天独厚。
麒麟洞,中国城市中心区唯一的喀斯特溶洞,东进西出,洞长千米,宜于游览。洞内景象万千,洞中有洞,洞中有河,上下二层,奇峰林立。石笋倒悬、石树成林、石瀑如流。“观音坐莲”、“唐僧拜佛”、“龙腾虎跃”、“地海浮山”等溶洞景致,乃为地质奇观。后六盘水市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此洞为国家地质公园象征,名冠华夏。
贵州是举世闻名的喀斯特王国,国际上有溶洞之省称谓,而六盘水溶洞文化更是灿若星辰。硝灰洞遗址,发掘出远古“水城人”,属二十万年前的古人类,与之六枝桃花洞古人类遗址,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三十年前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素有北有“周口店”,南有“盘县大洞”之称,是中华远古文明之瑰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古木浮山之地下溶洞,相传也曾发现远古人类遗迹。少时秉烛遂人探洞,曾发现过动物钙化遗骨。之后开发麒麟洞,又随专家进洞多次,偶见古人类活动遗迹,只是早年的人防工程开发,曾有毁坏。附近二三里之处的大丫口燕子岩洞穴,七十年代曾出土剑齿象化石,具今约四十余万年,为我国长江以南首次发现之较完整剑齿象化石,现存于省博物馆。当时不知化石为剑齿象,曾与众蜂拥探秘燕子岩,洞中刨土,寻觅“龙骨”。
凤池之畔的麒麟洞,与水城硝灰洞遗址,远古人类文明之地,历史长河中之驿站,曾属夜郎古国,又是明代奢香土司之水西属地。今之广场乌蒙铁塔,铭文载之史册一一“斯是高原,乌蒙之巅,先民燧火,点燃于廿六万年之前,牂牁夜郎,崛起于春秋秦汉之世”。
龙潜古洞一一荷城历史之传奇。
龙潜古洞,古镇城内唯一的八景之名胜,石山峻秀,高逾十丈。峭壁之下,有一大岩洞,清泉涌出成井,半城饮水之源。其山名曰龙洞
山,其井又称见龙井。府志云,“石山峭峙,下有泉清冽,汇为小方塘,汲之者往来井井焉”。远古相传,有人大年初一洞中挑水,忽见井中金龙游曳,一传十,十传百,坊间便称之为见龙井,洞井所在之街,便作龙洞街。
龙洞山,城池西北地,与城内塔山等七座小山称之为“七星伴月”,对峙城西千亩田坝,遥望滴翠“古木浮山”。城池古镇,六条主街三十条小巷环绕,美若古代八卦之形,堪称荷城一绝。七座玲珑小山散落其间,风景如画,古称之为“荷盘戏珠”。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游于水城题诗诵之: “图画春风一晌开,四面水色映楼台。刻来陌上城三里,自古刀兵不受灾”。
古城之美,美在城墙。雍正十年,水城设厅,乃建土城之墙。《贵州通志》记载,“城濠外四面皆平田也,盛夏久雨,溪流暴涨,则水高数尺,人行路在出没隐现间,而田塍皆没,上下数十里淼淼然若湖海,此水城所由名也”。乾隆年间改建为石墙,高一丈五尺,厚八尺,
周边长四百五十丈。城开三门。东门曰“挹晖”,迎晨曦之美。西门曰“景成”,望风景之成。南门为“启文”,启文明之风。光绪元年,官府又在三城门之上,修建二层城楼,东曰“春熙”,题匾“关迎紫气”。南曰“向化”,题匾“风清禹甸”。西曰“桂馨”,题匾“水月光澄”。城廓四面环山,北山“文笔插空”入云,南水“清溪消夏”翠柳,西望“古木浮山”夕照,东迎“金钟扑地”朝晖。民国年间,海外留学归来的县长阮略,踏进水城,一直赞口不绝,世外桃源,莫过于此。
城池高地,松柏古寺,草木苍翠,亭台楼阁。道光年间,通判袁汝湘将城北九十余年的万松书院,扩迁至凤翔街,一院三进,正堂二层,厢房两边,取名凤池书院。其科举扬名,儒士辈出,水城“三美”之诗人李天极、画家单辅国、书法家桂天相,先后求学于此,博取功名,光耀荷城。诗美,画美,字美,聚水城山川之灵气,享誉古代贵州文坛,又同属荷城街上生长,乃传为全省文坛佳话。清代画家单辅国,荷城西街人氏,志书称其“诗文字皆工,
尤善于花卉人物,色色皆精,工笔则冠绝一时”。书法大家桂天相,凤池书院十年寒窗,春夏秋冬临帖练字,王、颜、欧、柳,无不默会其神,故楷行各书俱臻绝妙,其擘窠大字尤其端庄流畅,奕奕有神。道光十年,桂氏赴大定府参加府试,虽“文章平平”,却“字盖五属”,录为贡生。其字一鸣人,名扬乌蒙,城内题匾“城隍庙”,城外题字“石龙潭”。坊间题写的对联“古洞诗吟山色里,无弦琴在明月中”,富有生于斯长于斯的“龙潜古洞”之情怀。其省城大十字傍的庙宇“大道观”牌匾题字,后人惊叹可与京城“颐和园”比美。而“颐和园”之题字,乃为贵州印江人氏严寅亮所写,大气磅礴,宫廷拨萃,慈禧太后慧眼而选,名震天下。桂天相为荷城“武庙”牌匾题字,堪称书法珍品,其匾现收藏于水城古镇的“田君亮故居”,文人墨客无不顶礼膜拜。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水城“三美”之诗人李天极,古镇城西生长,凤池苦读,饱读诗书,咸丰年间甲科中举,后补州判。尤喜故乡绿水青山,清风明月,田园风光,堪称古代水城“徐
霞客”。著有《蕉窗回文诗》等名篇,其《荷城赋》,成为一方志书的传世之作。呕心沥血作《荷城八景诗》,故土锦绣山河,流趟笔墨之间,八景之说,源自于公。其“龙潜古洞”之作,诗美若画,流芳百年,“玲珑石窍隐深渊,北斗星缠一地天。龙卧洞中波涌浪,凤翔山里雾凝烟。红霞紫射岩边穴,白水清流井上泉。风雨酿成霖与澍,穹苍感应祷墀前。”
二百余年的乾隆古城之墙,解放初期却无端拆毁,只遗留城北观音阁下一段石墙的断壁残垣。城东南角的水城河岸,雍正年间建造的土城之墙,仍隐约可见半截。凤池书院,历经百年沧桑,演变为城关三小,后年久失修,又迁于城西小山之麓。龙潜古洞,虽百年名胜,也曾一度黯然失色。凤池开发之时,曾引市长易公胜金,绕层层破旧瓦房之后山,方得观之干涸破败之井,无不惋惜长叹,历史古迹,竟藏在深闺人未识。市长一再叮嘱,不遗余力,恢复“龙潜古洞”之八景。之后,挖田成湖三百亩,拆迁移民千余户,龙洞方重现天日,“白
水清流井上泉”再现。2016年6月6日,建城二百八十三年之际,古镇旧城改造开工,作为老区长老城人老拆迁户之“三老”,省城百里归来,曾与众宾移步“龙潜古洞”之前,植桂花树林以之纪念。西望凤池,凭吊龙洞,缅怀先贤,心潮澎湃,吟诗以记凤池之峥嵘岁月,“荷叶小城环桑田,官厅曲径人万千。凤池秋水栖白鹭,龙潜古洞听乡音。”
2022年国庆,谨以此文纪念建城290周年。
作者简介: 肖才忠,1960年生,水城老城人,研究生学业,曾任钟山开发区管委副主任兼荷城花园公司法人经理,钟山开发区管委主任,钟山区委书记兼区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退休后受聘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顾问。
推荐
- 1雌鸟择偶不太注重外表吗?雌鸟择偶不太注重外表384
- 2人类和野生动物应该怎样相处:野生动物的家庭生活或许可以赋予我们启示327
- 3猫有多没良心 这几种猫真的,没良心243
- 4狗狗远离疾病的三种方法有哪些?狗狗患上这5种疾病应该远离它236
- 5全世界最聪明的十种动物前十名,盘点世界上十大聪明的动物155
- 6干净的水养龟应激反应影响多大 关于龟屎你是怎么处理的356
- 7给没睁眼的小奶狗喂奶:母狗站着给狗宝喂奶主人发现有只不对劲474
- 8小狗最简单的画法简笔画卡通图文:每天学一幅简笔画-小狗怎么画一步一步教画法步骤图解368
- 9从小养到大的缅因猫会不会很粘人,为何人们不愿养缅因猫418
- 10牙结石的典型症状是什么?牙结石高发是怎回事形成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