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徐氏大宗祠花费十几亿修建而成 浙北新市,陆仙祠

人气:340 ℃/2025-04-21 04:12:23

历史上浙北新市的宗教祠庙比较多,大都有实证和史料记载,而新市道教文化的宗祠“陆仙祠“(后改为“简寂观”、“陆仙楼”),它是江南运河之畔传统道教极赋历史研学价值的文化遗址,是江南“天师道”派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如此重要的地标性道教建筑,目前虽有具体实证,却无记载创立时间,新市道教历史文化作为新市文旅宣传的重要内容,陆仙楼的创立考证便觉得非常必要,本文就此作些较为简略的粗浅考察,以探求它究竟创立于哪一时期。

陆修静(406年-477年),历史上确有其人,著名“南天师道“创立人,南朝东迁县人(即目前湖州南浔区域,与当年新市接壤)。民间传,陆修静当年曾经在新市东栅一潭侧,筑庐潜心研学,时达八年之久,后入江西庐山筑精庐“太虚观”(后称“简寂观”),继续修道研学至逝卒。

陆修静对道家学说的研究与发展,可谓集大成之巨,特别是陆修静潜心创立的“斋醮仪范”,对道士演作道场与民间“拜忏“形式至今仍沿用,社会影响特别大,他是当年刘宋王朝及南朝大族王谢士族世代信奉“天师道“推崇的圣人。

鉴于陆修静的社会地位特殊,他对道教的贡献影响了人们对生命社会价值的取向。所以他在新市研学的成功,既成为当朝皇帝与权贵尊敬的国师,也是百姓为之传为神迹的圣人。因此,关于新市“陆仙祠”的出现,源出纷传不一。笔者从卷轶浩繁的历史资料中苦诣探求,分析得出,应该有以下原因促成的。

一、 或为刘宋王朝诏谥创立“陆仙祠”

据记载,宋元嘉末期(公元447年—453年),陆修静到当年刘宋王朝的京城建业(即南京)卖药,并游医讲道,时刘文帝听到关于社会上对陆修静讲道的一些传闻奇事,很敬佩他的道风与学养,于是召陆修静到宫内讲道。太后王氏笃信黄老,居然执门徒之礼,拜陆修静为师,可见陆修静道学高深,且讲道深入人心。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刘宋王朝发生了一场政变,史称“太初之乱”,一场大乱中,陆修静选择返回东迁老家,在谢氏太守的湖州境内避难,最后确定隐身于当年东迁县新市东郊的谢家园。八年之后的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陆修静决定离开新市,前往江西庐山筑庐“太虚观”,在那里修道并拟颐养天年。

陆修静在庐山“太虚观“中,为道教经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泛搜集、整理道教典籍,加以分类,列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称“三洞经书”,并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最早的道藏书目著作。朝廷知悉陆修静在庐山研学,道学硕果累累,多次派人往庐山征召陆修静入朝廷讲道,但陆总以身体不适理由而委拒。至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陆修静实在推托无辞,感动于明帝的真诚,才依依不舍离开“太虚观“,入住京城建康。在京城期间,陆修静多次参与由明帝下令组织的时英同聚辩论,就佛道两教竞相诘难。陆修静标理约辞,解纷挫锐,令众人心悦诚服。为此,明帝在北郊天印山专门下令为陆修静筑立“崇虚馆”,让陆修静在这里为朝廷讲道,深得明帝喜欢。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陆修静仙逝。陆去世后,遗体被弟子们运回庐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陆生前留有遗言,死后要弟子们用布袋装殓他的遗体,直接抛入深山穷谷之中,与土木同穴。弟子们不忍,仍然葬入墓茔,布袋岩由此得名。陆修静身为刘宋王朝国师,明帝下诏赐谥“简寂先生”,其故居“太虚观“赐名为“简寂观”。

刘宋王朝时代正是道佛兼容时代,但道学思想是当年正统的官方文化,陆修静的离世是刘宋王朝精神文化领域的重大损失,故而朝廷非常重视这一事件,除了赐谥,更有很多的纪念活动展开。当年新市是刘宋王朝的疆域领地,是国师陆修静重要修学之地,刘宋王朝为了寄托对国师陆修静逝世的哀思意愿,新市设立“陆仙祠”也许就是当年刘宋王朝实施对陆修静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或为南朝谢氏大族“天师道“信奉者的祭祀地

南朝时期,湖州之地是谢氏家族的天下,谢氏在吴兴一带为官持久,谢氏七世中,有九位担任了吴兴郡太守(相当于目前的市委书记职务)。社会基础浓厚,为谢氏建立士族庄园,扩大家族经济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故湖州历史上有“谢氏七世九太守”之谓。

南朝时期的朝廷中,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门阀士族在当年社会的政治与文化影响中最有地位权势,王谢大族多为世代信奉“天师道“,在刘宋王朝内,太后王氏拜陆修静为师,执门徒之礼,作为高官大臣的王谢大族也自然对陆修静奉为国师,陆修静成了他们的伟大精神导师而受到普遍尊仰。

当年吴兴郡的新市属于东迁县治,自晋武帝太康三年起(公元282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止(公元 589年),总为308年,新市一直处于东迁县治之中,陪伴了它整整不平凡的308年。这期间的历史,也是陈郡谢氏家族完整的一个盛衰期,新市“谢家园”正是陈郡谢氏家族的庄园。当年“太初之乱“引发的陆修静避难,谢氏家族捷足先登,看重人才,将这位国师主动保护起来,日后对国家治理绝对是栋梁之材,所以便接应到新市谢家园,隐身修学,一住就是八年。陆修静入住谢家园,就在谢家园的西侧河边筑一庐,供其读书研学之用,并提供相关的生活便利。

陆修静逝卒后,皇上为这位国师隆重追谥,加受荣宠,作为“天师道“信奉者的谢氏家族更是让这位精神导师的逝世备极哀荣,谢氏家族在新市谢家园为陆修静开设了祭祀场所,并筑“陆仙祠”以作永久纪念。

三、或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陆修祠”获得重修与扩建

历史上北宋“兴道”之风与盛唐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北宋徽宗时期,更是愈演愈烈,愈演愈奇,尊道贬佛,令天下大兴宫观土木,普建道宫,塑建彩像,当年新市盛大的浙北著名道宫“东岳行宫”,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建的。不仅如此,宣和年间,宋徽宗更热衷于为各类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加封玉皇大帝、后土皇祗,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又对张道陵、陆修静等特加封赐,多次下令天下郡县搜访名家道士,给以各种封赐,予以优宠。所以在这个环境下,身为“南天师道“掌门人的陆修静,也自然被加封赐谥为“丹元真人”,这属于正常现象。

北宋时期的新市,民间道风浓郁,像刘王庙、佑圣祠等一些道观院庙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的。而像新市的“陆仙祠”,本是刘宋王朝的国师级道家人物,也是谢氏家族信奉追捧的大福人,它的纪念馆早就座落在谢家园居民出入之道侧。而值此宋徽宗追谥名号之际,必定会大兴土木,将“陆仙祠”改造升级为“陆仙楼”,又另名“听月楼”,傍桥跨河而建。在其楼南处,榜书“蓬莱仙境”,建通仙桥,桥北堍,有一甕门,上榜“洞天福地”砖雕,将去往“陆仙楼”的水道湾处,命名为“通仙湾”。所以,宣和年间,新市“陆仙祠”的重建与扩建是符合当年历史环境客观需要的。

据有关史料载,南宋状元吴潜生在新市,曾在十岁那年,榜书“仙潭”二大字,张挂于去往陆仙楼的仙潭湾通道处,此文化雅事,后蜚声于千古史话,这也可以作为宋代时期“陆仙楼”实存的佐证。

四、顺治年间,本地乡贤联手募资重修“陆仙楼”

清人入关以来,奉行“重儒轻道”国策,至顺治年间,朝廷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政府管理的客观需求,实施意识形态文化的多元化管理,对于道教开始重新摆上位置,倡导“崇儒重道”,对民间道教活动逐步放开。特别是顺治十年,清世祖提出“凡经学、道德、典故诸书,务求研求淹贯,博古通今”的“崇儒重道”国策,倡导学习道藏经典,使本来濒临险境的道教重新恢复生机。

新市当年的“陆仙楼”,已失去两宋时期的光辉,楼屋坍圯,河道淤塞,据明代陈霆所著的《仙潭志》称:

陆仙楼,一名听月楼,在通仙桥之北,傍桥跨河而建,上肖晋陆真人修静之像。……为谢家园居民出入之道,岁久倾毁。成化间隣老马琳朱升募工改建小楼於旧基,仍肖真人像於其上。弘治间楼复危圯,或举像设寄奉於岳祠之东庑,至十二年罹火,迄为赤地。

此文讲述了陆仙楼到明代初期时已全部倾毁。成化年间有乡人募资改建小楼,也塑了陆仙像,气象已大不如前。到了弘治年间,小楼又坍落,只能将陆仙像寄存于东岳行宫东面的侧屋里,情形相当可怜。而到了弘治十二年,又遭受火灾,陆仙楼则全部夷为荒赤之地。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也就是顺治清世祖提出“崇儒重道”国策之年,乡人刘允明、沈戬谷等一些本地乡贤,联手倡议发起对“陆仙楼“进行修复,建楼造屋,浚河道,挖水井,为陆修静塑像。在这基础上,创立了一块《简寂真人碑》,当年庐州知府沈戬谷作跋,再由古雪先生用真、行、篆、草四种字体书写而成。此碑记载了南朝道人陆修静受到北宋徽宗御赐观额及朝廷诏旨,以及自唐末宋初以来“简寂观”创立及修建大事记录。并将这些文字募资延请匠工刻于大石碑上,竖于“陆仙楼”内。

北宋词学家、书法家蔡伸,曾经到访过新市仙潭陆仙楼,他写下的仙潭《浣溪沙》二首,其中就有提到当年“陆仙楼”的仙潭风景:

萍末风轻入夜凉,飞桥画阁跨方塘,月移花影上回廊。

笔者综上情况,可以分析总结其结果,“陆仙祠“的实际建造初期,最早可以推到刘宋王朝时期,这符合当年的历史文化背景,也符合陆修静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当朝贵族认同特殊身份的客观条件。

搜索更多有关“徐氏大宗祠花费十几亿修建而成 浙北新市,陆仙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