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红阿卡西短鲷怎么挑品质?原来,大白不止一种
昨日分享了短鲷的索引图集,有位短鲷大咖跟小编小鱼儿短短的聊了几句,严重的勾起了小鱼儿对短鲷的钟爱。过完冬,就是小鱼儿的短鲷年了,没错,小鱼儿已经决定了,明年好好玩短鲷!(这位大咖,你的“阴险”用心已经达到了,是不是已经很得意了呢?)大咖谆谆善诱,用心的“教导”小鱼儿可以入手白兰特短鲷和血帆短鲷……于是,今天便分享白兰特短鲷的内容吧……(对鱼界的前辈和大咖的鱼品便不做评价了,哎,口袋的银子又要花光了)
白兰特短鲷,为鲈形目、慈鲷科、隐带丽鱼属、短鲷系列品种,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奥波斯河流域。鱼体基色金黄,体侧有一条贯穿身体的黑色横纹,鳍上有红色斑纹点缀,进口量稀少,珍贵稀有,是魅力无穷的短鲷发烧品种。
可能因为“小白”这个称呼已经用在伊莉莎白短鲷身上,白兰特短鲷被大家昵称为“大白”!大白给人第一个感觉是罗马战士,没错~大白的背鳍让人眼前一亮,没有艳丽的鳞片,单靠高张的背鳍鳍条就能把人给吸引住了,加上鳃下的红斑“战斗斑”的精悍表情,感觉就像一个隐世战神,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加上近年来它们的野生个体进口次数早已不若一、二十年前那样频繁,自然物以稀为贵,“大白”成为了短鲷玩家眼中的热门鱼种!
以色系来说,“大白”被简单区分为体色偏黄和偏蓝的个体;另外许多玩家格外在意的,便是雄鱼鳃盖下方那几颗血红色斑点的存在,拥有这种俗称战斗斑的个体往往是玩家所喜欢的类型。
以上所述都是白兰特身上所可能发现到的不同个体体型表现。可能会有些短鲷玩家还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家鱼缸里的大白背鳍怎么养都不会像图鉴上的那么长呢?其实那是因为白兰特短鲷“大白”并不只有一个品“种”!
过去白兰特短鲷学名未确定前,在国际上比较普遍被以Apistogramma sp. “Breitbinden”称之,当然在尚未厘清它们确实的身份前,在不同时期、不同产地捕获到的个体,也曾被以A . sp. “Cano Morrocoy”(在 90 年代时被称为摩洛哥)或是 A. sp. “Sao Gabriel”(巴西白兰特)等名称进口。其中在较后期才输入的巴西尼格罗河产类型,由于输出的国家不同以及尾柄上具有一块大暗斑等特征,因此较容易被区分出来;但是一般从哥伦比亚(或是在邻近的委内瑞拉境内捕获的)进口来的个体,往往不会标示明确的产地来源,所以你很难发现到,它们其实有一点不一样!
1. 高翅白兰特短鲷
学名:Apistogramma megaptera Mesa S. & Lasso, 2011
分布: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奥利诺科河(Rio Orinoco)上游支流-英利达河(Rio Inírida)、阿塔巴波河(Rio Atabapo)及马瓦卡河(Rio Mavaca)
黄色型且鳃盖无红色战斗斑的年轻雄鱼
由于对于该种鱼鳍的描述并不清楚,使得国外短鲷玩家们误解了文中的描述,而将它们误以为是红珍珠家族中的一员。后来经过 Dr. Staeck 在德国短鲷协会(AKZ)中所写的一篇专文中解释后,短鲷玩家们才知道本种指的事实上就是早期传统的白兰特短鲷,也就是过去被标示为Apistogramma sp. “Breitbinden”或 A. sp. “Cano Morrocoy”的种类。种名 megaptera 是由希腊文的“mega(大)”和“ptera(羽翼)”两个字所组成,两者合起来的意思是暗示本种具有强大的背鳍。
这种笔者称之为“高翅”白兰特短鲷的最大特色,就是雄鱼所有多达 12~14 根左右的背鳍硬棘皆会明显突出于鳍膜,而且向上拉尖延伸,老成雄鱼的背鳍鳍条长度甚至可以达到将近体长的两倍之谱,相当惊人!这也无怪乎为什么这种俗称大白的白兰特短鲷会如此受到短鲷迷的欢迎了!
2.短翅白兰特短鲷
学名:Apistogramma piaroa Mesa S. & Lasso, 2011
分布:仅分布在奥利诺科河(Rio Orinoco)右岸支流的委内瑞拉境内
它们也被老外形容为“Kurzlappen-Breitbinden”,意思是“短鳍的白兰特”(德文“Kurzlappen”由“Kurz(短)”及“lappen(叶)”所组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本种雄鱼的背鳍通常只有第 2 到第 4 根硬棘会往上拉尖延伸,之后的背鳍硬棘则和后方的软条维持相同的高度,并不会往上延伸。相较于另一种白兰特,本种在水族市场中似乎较为少见,只是往往在网络上所见到的资讯,一般都将哥伦比亚或委内瑞拉产的白兰特归到这个学名中,事实上并非如此。
短翅白兰特(上)与高翅白兰特(下)雄鱼的对照
3.“高翅”白兰特和“短翅”白兰特 的区分
“高翅”白兰特和“短翅”白兰特的年轻雄鱼可以分辨得出来吗?
其实即使是亚成雄鱼,还是可以从它们背鳍的鳍条末端是否凸出来判断它们是“高翅”白兰特和“短翅”白兰特,甚至连雌鱼之间也能够分辨。只是一般短鲷玩家并不会如此考究两者的区别而已。如果你是有心想培育出高背鳍白兰特的繁殖者,应该不会想把两种鱼杂交吧(这是很有可能的,两种的亲缘关系可能相当接近)?!
年轻的高翅白兰特雄鱼
高翅白兰特雌鱼
4.白兰特短鲷的养殖和繁殖
养殖白兰特短鲷,依然建议采用弱酸性软水环境,参考硬度应该小于2dGH,而PH值范围则不妨控制3.5-5.5之间。
在许多国内外的繁殖参考档案中可以了解到,在硬度过高或者PH值不适的环境中,白兰特短鲷的卵子受精率呈现出糟糕的比例,甚至孵化率的降幅达到50%。同时选择健康强壮的种鱼也是提高子代产量的一个关键。繁殖水槽的尺寸建议不宜小于80cm,通常雄鱼会规划出属于自己的领土范围,并先后与多只雌鱼进行交配。而雌鱼会在繁殖前花上好几天的时间来接受雄鱼的求爱,但最终会独自寻找理想的产卵地点,由于A属短鲷通用的洞穴式繁殖规律,雌鱼多会选择在沉木的凹槽缝隙或者鲷罐,而雄鱼在整个繁殖过程中均会被拒绝进入繁殖巢穴中,如果雄鱼无法进入洞穴,它会选择将精子排放在最接近洞**部的入口处,而雌鱼通过游泳扇动鱼鳍,从而带动水流将精子引导向已经产出的鱼卵,从而使鱼卵达到受精的目的。而受精卵的比例与雄鱼释放精子的区域是否接近排卵巢穴息息相关。
白兰特短鲷雌鱼的一次性排卵量可达到120粒之多,如果假以雄鱼的得当配合,这应该算是短鲷种族中的“高产鱼种”之一。依据繁殖水温的差异,白兰特短鲷的幼鱼会在约八天至十二天后开始自由游动,而通常保持在27度,则多半会在四天内即可孵化。初孵化的仔鱼通常会立刻被雌鱼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庇护场所,但不久又会回到从前的出身巢穴中,并如此反复,可以理解这是雌鱼高度负责的一种保护性战术所体现的行为模式。
通常雌鱼会独自抚育幼鱼长达三周时间,并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保护幼鱼甚至驱除雄鱼,而此后雌鱼就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繁殖场所。幼鱼可以在雄鱼的领土范围内安全地呆上四至八周时间,这段时间中,雄鱼要做的仅仅是帮助保护它们抵御潜在的天敌,除此之外并不插足它们的抚育工作,因此白兰特短鲷应该算是隐带丽鱼属(Apisgogramma)的短鲷种类中子代独立较早的品种之一,在人工水槽的饲养模式下,白兰特短鲷的子鱼可以在四周内让体长达到1.5厘米,而真正的性成熟则需要大致一年左右。
实际上,裴莉家族(Group Bevis)的短鲷雌雄比例一直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温度与PH值。因此在不同的采集季节,野生的白兰特短鲷经常会发现雌雄比例失衡的现象,罗默(Romer)曾经就熊猫短鲷(A. nijsseni)为研究对象撰写了一篇关于水温对短鲷子代雌雄繁殖比例的影响的论文,曾经在短鲷研究学术界内造成过空前的轰动,并广为诸多国内外繁殖爱好者所了解。
版权说明:
本文参考了多份资料,汇编而成,感谢Flair Wang、Romer等专家的资料支持。
仅供学习参详,如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