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厌童现象熊孩子,厌童,大行其道熊孩子是原罪吗

人气:296 ℃/2025-03-12 03:57:49

知乎热榜上有这么一个问题:

「熊孩子新闻」正在被当成爽文吸******量,在厌女、憎男、仇老之后,「仇童」登上舆论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

事情来源于一则新闻

作家苏小懒的微博/网络

四川某火车车厢的,仅有八个月大的婴儿被其他乘客嫌弃“太吵”,被乘务员“请”到餐车车厢;太原出发的火车,广播里反复播报着要求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的广播。

部分自媒体扩大“仇童”现象,甚至称之为「标榜不育的所谓“最后一代人”正展现对婴幼儿的漠视乃至仇视」。

事实当然没有上纲上线到这种程度。

但“熊孩子”新闻屡见不鲜、公众对“熊孩子”容忍程度越来越低,以及上述的八个月婴儿被“请到”餐车车厢等事实,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爆发的热烈争议,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厌恶熊孩子”群体的客观存在。

韩国的No Kids Zone/网络

孩童天性吵闹

厌恶通常源自无知。“厌恶熊孩子”现象蔓延的原因之一,是大众对儿童的发展特点缺乏理解和同情。“熊孩子”的吵闹和调皮,不能完全归因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至少好奇、精力充沛和吵闹绝不是“缺乏教养”的体现,这些特征本就是孩童的天性。

孩童,尤其是学步孩童,正处于大脑发育阶段,突触不断发生、修剪和髓鞘化,对世界的一切都会充满好奇心,放任感官不断体验、熟悉和学习周遭的环境,跑动和打闹是他们最原始的活动,几乎不可能被完全控制住,时常做出吵闹甚至破坏性的行为。

90%的孩子大脑发育发生于5岁之前/网络

同时根据皮亚杰(Piaget, J. 1952)的认知发展理论,2至7岁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向性、刻板性和自我中心性,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世界,无法客观思考和认知事物,很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不会有公共空间意识。

期许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公共场合完全保持安静,或像成年人一样规规矩矩,必定是不现实的。

大部分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过在公共场合让父母难堪过,让别人不舒服的经历。我们是在上一代人的理解、同情和照顾下长大的,接受过宽容和理解,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施予下一代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家庭条件优渥的儿童/网络

我绝对反对那些大声喝止,甚至当面拷打“熊孩子”及其父母的行为。孩子虽小,却跟成年人一样都有“尊严”,需要维持自己的“体面”。

当这些小孩听到“哪来的熊孩子”“你和你的父母都没有教养”这种话语,自然会使他们感受不到社会的关爱感和安全感。

您能指望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宽容和照顾的儿童,在长大后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成年人吗?社会应该基于对儿童发展特点的了解,给予足够的大度、同情和关怀。

教育和监管作用有限

相信大多数人并没有刻意惩戒和针对“熊孩子”,他们的核心诉求在于:希望父母和照顾者可以起到监管责任,适当平衡和塑造儿童的行为,遏制其不良行为,通过教育调节自我行为并尊重公共空间。

我们当然没有必要惯着那些好言提醒后,依然自持有理、不知悔改甚至恶语相向的监管人。

不尽监管义务的熊家长/网络

“熊孩子”的父母很大概率也是“熊家长”。儿童会通过观察、模仿和示范来学习社会行为,时刻观察父母或监管人的行为并模仿他们,如果监管人是耐心、宽容和礼貌的榜样,长期耳濡目染下的儿童自然会远离蛮横无理的性格。

但我们切莫因此高估教育和监管的作用,规训程度高的“乖小孩”终究是少数。我甚至认为那些过于彬彬有礼、懂事可爱,被期许无缝融入成年社交圈的“反自然儿童”,不值得他们父母的骄傲。

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教育应该与儿童的自然发展阶段相一致,强迫儿童过早地遵从成人的惯例是一种谋杀行为。

好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儿童兴趣/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另一方面,在“理想小孩”的塑造上,人们容易掉入社交媒体精心营造的误区。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充溢着大量知书达理、懂事听话、乖巧可爱的小孩,被观众们冠以“天使宝宝”、“高质量人类幼崽”等美称。

大众媒体基于商业化考量,倾向于对“可爱”的儿童进行选择性消费。这些“天使宝宝”的视频一经发出,评论区马上涌现一堆“我家小宝也是这样就好了”等言论。

仿佛生来为了报恩的“人类高质量幼崽”/网络

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当然有可爱懂事的天使面孔,但调皮捣蛋、撒泼打滚、大哭大闹的“恶魔面孔”也是常态。大众媒体的片面展现了完美的儿童形象,蒙蔽了家长及社会公众的认知,也忽视了育儿的苦楚和不易。

网友们普遍喜欢聪明可爱听话的小孩/网络

对于儿童而言,吵闹、调皮和不成熟再常见不过了,监管和教育可以适当教化,但不能完全扼杀这些天性。

根据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幼儿开始主张独立性并自主行动时,迫切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倘若在此阶段遭受过度严厉的批评或恶意,他们可能会终其一生陷入自卑、怀疑和羞耻感。

儿童是最不成熟和最脆弱的人生阶段,是社会中需要特别的照顾、保护、宽容的对象,公民应该像对待最弱势群体一样宽容对待儿童。没有尽到监管义务的“熊家长”应该受到大家的谴责,但儿童不应该被战火波及,更不应该直面成年人过于严厉的批评。

原子化社会

据我观察,对“熊孩子”表达直接的厌恶态度,不仅多发生于年轻人,而且多发生在大城市,或途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上。

我并没有从中看出太多「标榜不育的所谓“最后一代人”正展现对婴幼儿的漠视」成分,更多的是原子化个人和城乡差异的问题。

大部分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礼仪,不大声喧哗,只是现代商业城市的公共空间意识,不能上升到人类的“基本素质”或者“道德”的高度。

我们倾向认可和遵循“我们熟悉的生活标准”,并将那套标准视为理所应当的规范。

现代城市生活的个体呈现出高度“原子化”(atomized)状态,人们脱离“血缘纽带”和“家庭伦理”的熟人社会,拥有独立人格的身份。

“原子化个体”的弊端在于,独立人格不断要求对自我权利、领域界限的伸张,但这种扩张必然遭遇他者,且需要获得“他人的承认”。

地铁上互不干扰的原子个体/网络 络

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叫做“他人即地狱”(L'enfer c'est les autres) 。“原子化个体”难以容忍他者靠近他们,打扰和干预他们,如戏剧《禁闭》深感被他人的注视所钳制,因而倾向于拒绝他者。

城市公共空间就是“个体与他者的相遇”,由于原子化个体很难存在共同生活的记忆或经验,主体间隔阂程度高,交往行为也逐渐陌生化。

物质利益有限的基础上不自觉会倾向于过度猜疑和竞争,又遇上数字化和匿名化的网络时代,“文明的冲突”便会以个体和微观的层面加以呈现。

公共空间中必定存在很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事物,比如儿童的哭闹、感冒者的鼻涕和喷嚏、流浪汉身上的味道。这些令人不适的元素尤为常见,不方便处因人而异,如味觉敏感者难以忍受火车车厢中过于浓郁的泡面味道;听觉敏感者会对图书馆的翻页声音感到焦躁。

即使是“高素质”的成年人,也难免会有在公共场合难以抑制情绪和歇斯底里的时候。

火车上的红烧牛肉面——多少人的回忆/网络

一个没有任何污垢、噪音的无菌世界是不可能的,既然你务必在公共空间中生活,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忍受这些不算恶意的事物,把它视为冗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城乡融合问题

正如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所说的,生于斯,长于斯的不流动社会,塑造了中国农村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不会诞生“原子化个体”。

事实上,“熊孩子”以及“熊家长”被指控素质低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中国由乡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的历史问题。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离我们并不遥远/网络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十年中发展迅速,人口迁移程度高,阶层流动大。在农村和县城,甚至是小城市的人,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往往缺乏公共空间的概念,会不自觉做出被城市居民吐槽为“不礼貌、没素质”的行为,如大声接打电话、插队及随地吐痰等。

“熊孩子”本身并大概率不是出身在农村,但相当程度的“熊父母”都是刚搬到城市的年轻人,文化程度不高,在高度竞争中疲于奔命,试图在异乡安身立命,几乎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将这一责任推给老一辈人。

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乡土社会的产物,他们自己都缺乏公共空间意识,在教育方式上多采用“专制型”(Authoritarian)和“放任型”(Permissive)。

前者期望值高,响应度低;后者期望值低,响应度高,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城市标准范本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会表现出不太理想的社会行为。

老一辈的教育方式/网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生活的鸿沟将不断被填补。但这种变化需要时间,需要那些较早经历过城市生活的人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度。

一个社会要想真正发展,不仅是农村移民需要适应,而且老牌城市人也必须对这些新来者给予宽容和接受。这种相互理解和合作对于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包容的城市社会至关重要。

“熊孩子”也反映出阶层分化问题/电影《佛罗里达乐园》

End

此问题争议巨大,也可以通过其他角度可以探讨,如经济疲软时期的社会宽容度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巨婴问题;高社会竞争状态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安静空间的需求问题等等...

虽然“厌童”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但现实中存在对“熊孩子”及“熊家长”的矛盾问题不容忽视。我认为基于儿童成长的天性,教育监管作用的有限性、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等因素考量,公众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宽容度。

当然,如果真的遇到那些相当蛮不讲理的“熊家长”,建议早点呼唤公共空间的管理员处理,尽量不要激化和扩大矛盾。


全文完,我会努力创作一些优质内容,感谢大家阅读

创作不易,倘若喜欢,希望您点右下角的赞,关注、转发分享,感谢!

搜索更多有关“厌童现象熊孩子,厌童,大行其道熊孩子是原罪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