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常见水产鱼类疾病及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的营养不良与鱼病的防治应对方法

人气:473 ℃/2025-02-25 19:28:24

在现实中,鱼病有时会出现少数、个别的疑难、顽固性病状,虽穷尽各种治疗手段仍久治不得其法,鱼病仍蔓延滋生。

究其原因,其中一些可能是营养不良引起的,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鱼病易为人所疏忽,如果从营养角度进行科学调节治疗,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高密度养殖的环境中,天然饵料很少,主要依靠人工饵料。但人工饵料的配制往往营养并不能全部满足鱼类的营养需要。

但又可能某些营养不足而又有些营养过剩,喂食这种营养不平衡的饲料不仅会影响鱼类生长,使鱼类体质下降,严重时还会引起鱼病,所以应特别引起注意。

一.蛋白质缺乏或过剩

蛋白质是鱼类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元素,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不但是构成鱼体各组织的重要组成成份,而且还与酶和激素的组成和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鱼类从食物中摄取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水解成氨基酸,鱼类吸收氨基酸用于合成鱼体蛋白质或分解产生热能,所以蛋白质不但是鱼类合成蛋白质过程中的氨基酸供给源,而且还是能量来源。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畜禽高,如稚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8%时即可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仔猪为15%,牛为13%;而幼鱼对饲料中的蛋白质需要量一般为40%~48%,成鱼为28%~33%。

蛋白质缺乏

蛋白质缺乏,说通俗一点就是差营养,吃得不好。饲喂蛋白质含量低或蛋白质的质量差(氨基酸组成不合理)的饲料,将直接影响到鱼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当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需要量时,鱼类生长缓慢,蛋白质含量过低时,鱼的增重停止甚至体重减轻,体质下降,抗病能力降低。

蛋白质缺乏,不仅影响淡水养殖动物增重,而且还影响其生命活动。

如:鳗鲡饵料中不含蛋白质时,鱼体明显减重。鲤鱼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时,体质恶化,脊柱弯曲,平衡失调,并严重影响内脏组织。

淡水养殖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虾为30%~40%,鱼类为40%~50%,鳖则为43%~55%。如:

斑点叉尾鲴在密养的情况下,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40%,当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25%时,鱼体增重仅为吃饵料中含40%蛋白质鱼体增重的12.8%;当饵料中仅含10%蛋白质时,鱼体失重。

鳖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3%时,才可满足生长需要。

另外,蛋白质的组成不合理,鱼类所需的(不能自身合成的)十种必需氨基酸摄取量不足时,鱼的生长速度下降。

蛋白质过剩

蛋白质过剩,说通俗一点就是营养太好了,吃得太好了。如果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需要量,鱼体内蛋白质的积蓄量几乎不变。

体重增加并不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成正比。这不但造成了蛋白质的浪费。其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鱼的粪、尿)还污染水质。

鱼类有优先利用氨基酸提供能量的能力,其氨基酸的代谢产物主要以氨的形式排泄到水中,过量的蛋白质增加了氨的排泄量。

据测定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1公斤鲤鱼一天排泄氨氮1500毫克、1公斤罗氏沼虾一天排泄氨氮2100毫克;

1公斤甲壳类每天排出的代谢废物氨为1000毫克;水中氨的积累败坏了水质,直接影响了池塘的生产力。

综上所述,鱼类必须需要蛋白质、但也不是蛋白质越高越好,蛋白质过高,不仅不经济,而且增重率降低。

鳗鲡饵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43.4%时,鱼体增重;超过44.5%时,饵料系数增加,鱼的生长和蛋白质积累却几乎不变。

另外,饵料中各种氨基酸比例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害的。斑点叉尾鮰饵料中的赖氨酸低于1.25%~1.75%时,生长缓慢;

虹鳟投喂含13.4%亮氨酸的饵料10~11周后,则出现脊椎侧凸、鳃盖和鳞片畸形等病症。

二.碳水化合物含量缺乏或超标

淡水养殖动物可将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糖类作为能量来源。大量研究表明,鱼类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应为10%~40%。

其中,温水性鱼类饵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适宜含量为30%,冷水性鱼类为21%;草鱼饵料中纤维素含量应为10%~20%,青鱼为8%,团头鲂为12%。

饵料中糖类含量过高,易引起淡水养殖动物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机能。糖类摄入不足时,饵料利用率降低。糖长期摄入不足,还可引起代谢紊乱,生长速度下降,肌体消瘦。

饲料中的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提供热量,而且还参与机体的许多代谢活动,并作为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和核酸的前体而被鱼类利用。

饲料中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延长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促进肠道吸收。饲料中含有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率都不高。且饲料中的适宜含量也比畜禽低。一般认为杂食性鱼类能很好地利用饲料的中碳水化合物,而肉食性鱼类则很差。

据报导,鲤鱼成鱼饲料中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适宜含量为38%~40%,草鱼种为35%~40%,团头鲂夏花为25%~30%,青鱼成鱼为9.5%~18.6%,鲮鱼为24%~26%。

饲料中不能消化的纤维素的适宜含量鲤鱼为12%~14%,草鱼为15%以下,团头鲂为12%,尼罗罗非鱼为14.4%,肉食性鱼类为4%~8%。

在我国的鱼用配合饲料中植物蛋白的用量较大,故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多的情况比较多见。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的脂肪积累,其病变主要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侵润,造成肝肿大。

色泽变淡,外表有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机体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一般在高碳水化合物饲料中,增加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的用量,可控制脂肪肝的发展。

三.脂肪含量不足或变质

饲料中所含的脂肪不能被鱼类直接利用,必须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才能被鱼类吸收。

脂肪主要生理作用是为鱼类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同时为鱼类提供必需脂肪酸(EFA)。

鱼类能充分利用脂肪,不能很好地利用碳水化合物,鱼类常常利用消耗蛋白质的方式补充能源。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低融点)脂肪,提高饲料可消化能的含量,减少鱼类蛋白质的能量消耗,可达到节约蛋白质的效果。

鱼类饲料中的含脂量,因脂肪酸的种类和鱼的品种、年龄、食性、水温的不同而异。一般饲料中添加含高不饱合脂肪酸的鱼油比添加含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植物油的用量更少。

淡水养殖动物对脂肪的需求不高,如鱼饵料中脂肪含量为4%~18%,鳖饵料中油脂含量为3%~5%已足矣。

饵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可引起淡水养殖动物组织器官脂肪沉积过多,妨碍其生理机能。

根据国外对鳗鲡和虹鳟两种鱼的研究,成鱼在高温季节及产卵前需要量为5%左右,鲤鱼在高温季节为5%~10%,低温季节最多5%。一般应用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在3%~18%的范围内。

鱼饲料中应添加低融点脂肪,温血动物的硬化脂不能使用。因这类脂肪的融点高,不易消化,如长期使用这种脂肪,会引发脂肪肝。

饵料中必需脂肪酸缺乏时,可引起生长缓慢、贫血、烂鳍、竖鳞、眼球突出、死亡率增加等症。

脂肪很容易氧化,氧化后产生的醛、酮、酸不仅影响饵料价值,而且对淡水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危害性。

如鲤鱼摄食氧化脂肪1个月后,患背瘦症,病鱼背部肌肉萎缩、坏死,严重时死亡。

搜索更多有关“常见水产鱼类疾病及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的营养不良与鱼病的防治应对方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