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人来人往,繁华似绵 闵行版繁花,人来人往中

人气:233 ℃/2025-04-23 23:10:22

即便生活尖锐如刀、纷扰如斯,依然需要温柔以对,因为人间值得。细细碎碎的吴侬软语穿梭在弄堂里,流淌到马路上,奔腾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中。闵行区政协委员、上海明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吴玉林最近出版的《人来人往》便是这样一本小说,让我们一起在方言呢喃的幻梦中,走进21世纪初的上海——

大咖荐书

上海方言书写一座城的活色生香

文/王海波

(作者系闵行区政协常委、学习和文史委主任、

SMG广播中心首席主持人)

如何用方言以小说的形式深刻展现一座现代大都市的森罗万象?在看了吴玉林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人来人往》后,我除了惊讶,还有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小说以世纪之交的上海为故事背景,主要围绕劳动、章远之、何也三个人物的生活经历展开,串联起一张关系网,进而交叉叙述。在充满迷离诱惑的都市里,逐渐进入社会主流角色的中年人,无论是事业、爱情、婚姻、人际交往,在“日常各种琐碎的叠加和纠缠”中,遇到了多种困惑,从而内心躁动。他们一边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渴望,但同时又被现实折磨得无可奈何,从而发出“所谓简单其实是种奢望,也可能是伪命题”的感慨。他们穿行在激情与平淡间,在看似热闹光鲜的外衣下,内心又不乏孤寂困顿,欲望丛生的同时,各种情绪“野蛮生长”。《人来人往》就是截取了时代中的一个断面,表达这种情绪,既有积极乐观的主流导向,也有混沌慵懒的现象描述。作为这个特别年代的亲历者,我读着小说,可谓感同身受。

故事开头就很吸引人。某天深夜,某文化公司副总劳动接到“发小”章远之从派出所打来的求救电话,于是约上好友、青年记者何也匆匆赶去。从这一个偶发的小事件开始,之后却引发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故。我一路读得很有滋味,大概因为我本人也是新闻工作者,虽然主要做广播主持,但媒体人的故事还是很有代入感。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玉林曾经也有过做记者和编辑的经历,所以小说主人公劳动的种种际遇,还有那个“路道粗”、总能左右逢源的何大记者,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可以精确地描绘纸媒行业的工作场景,个中内幕曲折,可谓信手拈来。玉林如今从事文化传媒行业,所以,他笔下塑造的那个文化公司老板的闻笑天、南下淘金的姚远等人物,都特别真实。当然除了这些,玉林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无论是教授、打工妹、警察……寥寥数笔,也都被他描写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玉林的白描功底可见一斑,但他不是那种故意卖弄文采的写法,尤显质朴自然。

这本小说很好读,还有一个特点是语言。玉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作为闵行区政协委员,多年来他一直主持着闵行文史系列丛书“发现闵行之美”项目,在2022年还出版了首部闵行简史《本来闵行》,受到业界和读者好评。所以他对地方民俗风物较为了解,对本地闲话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都在《人来人往》中得到了体现。这部小说通篇是上海人熟知的日常用语和切口俗语,如“蔫不拉叽一副偎灶猫的样子……他平常就是个老实头,软壳蟹”、“伊比侬活络多了,会来事体”、“最起码有点‘三脚猫’功夫,勿是阿猫阿狗都能过来混腔势的”,等等,读来亲切又传神,有时真是让人忍不住想拍案叫一声:灵光额!

著名上海方言专家褚半农先生评价《人来人往》,就故事性而言是“悬念迭现,引人入胜”,而在文字把握上则是“方言添彩,韵味四射!”我觉得这份肯定恰如其分。其实,从清末小说《海上花列传》到这两年引发读者热议的《繁花》,吴语写作是有传统的。我们叹息方言日渐式微,“上海小囡讲不来上海闲话”成为普遍现象,但不可否认,它依然顽强而细碎地渗透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玉林说,用上海方言写作,并非孤芳自赏,或者说是“跟风”,更非要将其他地域的读者拒之门外,恰恰相反,用上海方言写作,是希望在开放、交流的大势之中保留特色韵味。

的确,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我觉得只要理解了部分常用表述,如“呒没”是“没有”、“伊”是“他/她”、“搿”是“这”,非吴语区的读者是可以顺畅阅读的,并能发现沪语一些特有表达的精妙,找到文学叙述的真谛。玉林告诉我,他2007年在《小说月报》原创专号上发表过一部长篇《夜色无边》,时隔15年,他以那个故事为蓝本重新再创作,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同时把全书的语言改为更浓郁更有地方特色的上海话,最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单行本《人来人往》。

现在,说到沪语写作,人们总不免会联想到金宇澄的《繁花》。“每个人经历和看到的上海不同,我并不生活在梧桐区的上海,我也没有小布尔乔亚情节,我写的是我熟悉的那群人、那个时代的故事。”玉林还说,“这部小说所讲的就是一个有点俗气的故事,几个男男女女的生活故事。”在我看来,你可以认为它“俗气”,但这原本就是生活底色的种种,是很接地气的真实的“俗”,从而引发读者共鸣,上升为对生命本真意义上的探索。正如文学评论家江曾培先生曾经对他的文学作品有过的评价,“贯注着一脉相通的哲学思考,有一种理性思维弥漫其间。”

虽珠玉在前,但《人来人往》用更浓郁的上海方言,展现出一幅幅上海市井风情画卷,书写了一座城市在世纪之交的活色生香。

网友评价

作者:王海波

编辑:方佳璐

部分图文:明镜文化

搜索更多有关“人来人往,繁华似绵 闵行版繁花,人来人往中”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