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颜真卿多宝塔碑传世碑帖精选,颜真卿早年楷书宋拓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人气:162 ℃/2025-05-01 01:50:39

30.5×32.0厘米。

明拓本。“凿井见泥”之“凿”字已损,“空王可讬”之“讬”字略损。朱翼盦及家属捐赠。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天宝十一年(752年)。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题额。结体严密,用笔腴润方折,布局紧凑规整,整体风格秀雅刚劲,为颜真卿早年书法之代表作。

《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

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天宝十一载。颜真卿书。宋拓本。甲戌自跋。三十二开。一册。购于富华阁。

《欧斋石墨题跋》记载:

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天宝十一载。颜真卿书。宋拓本。甲戌自跋。一册。

己巳十月归于倚山阁,与所藏宋拓本对勘,颇有胜处,盖宋本之较早者也。翼盦。

王弇州评此碑云:“贵在藏锋,小远大雅”,遂为后来借口。其实鲁公此碑端庄谨密,寓驰骤于规矩之中,一气呵成,到底不懈,正鲁公精力弥漫之时,非他书之老干槎枒者可比。扶风孔子庙残字正与此同,是同时所书。《唐文粹》所载程浩大历二年撰文,梦英又以为公在湖州所书,去程文之半者,皆未必核也。公书以人传,正在端楷见其风力,宋时公书大行,如韩魏公、蔡端明一步一趋,是则是效。苏文忠公书司马君实碑,面目少异,而神气宛合,正由此碑脱化而来。至米漫仕倾倒尤致,一生行笔不出论座帖,然为草稿书,非公书之至者。

公继泰和之后,书风一变,矫以严整,以言姿韵,不无少逊,然捏拳透爪之概,自足涵盖千古,非漫仕辈倾倚侧戾者,所能学步也。是本予得之燕市富华阁,近年所见宋拓,无出其右者。在吾家石墨中,亦为上乘,后之人勿易视之。甲戌暮春萧山朱文钧识于旧京寓斋。

碑中“我禅师克嗣其业”之“克”字不损者为宋拓,此尤宋本之早者。予别有一“克”字本,曾加精校,故知之。翼厂又志,三月十八日。

撰稿人:秦明

多宝塔碑全文及译文

大唐西京千佛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yìn 后代)。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qi)嶷(ni)绝于荤茹,髫(tiáo)龀(chèn)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quǎn)浍(kuài),涵巨海之波涛。

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lù )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既而许王(李)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kǎi 地势高而燥)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

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běn)荷插,于櫜(gāo)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

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

昔汉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庀(pǐ 具备,治理)徒度财,功百其倍矣。

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网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

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

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

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慧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zhuō)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qí),克成之业,圣主斯崇。

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欻(xū)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晻晻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 礝(ruǎn)磩(qì)承陛,琅玕(gān)綷(cuì)槛,玉瑱居楹,银黄拂户,重檐叠于画栱,反宇环其璧珰。坤灵赑(bì)屃(xì)以负砌,天祇(qí)俨雅而翊(yì)户。或复肩㧝(上加下手,qia,捉拿)挚鸟,肘擐(huàn)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有奭(shì盛也)其容,穷绘事之笔精,选朝英之偈赞。

若乃开扃(jiōng)鐍(jué),窥奥秘。二尊分座,疑对鹫山;千帙发题,若观龙藏。金碧炅晃,环珮葳蕤。至于列三乘,分八部,圣徒翕习,佛事森罗。方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 欻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

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尤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dié)群峰。

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锡,袭衡台之秘躅(zhú),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苾(bì)萏(dàn)、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zhān)檀之围绕。

夫发行者因, 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 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征理,含毫强名。偈曰:佛有妙法 比象莲华 圆顿深入 真净无暇,慧通法界 福利恒沙 直至宝所 俱乘大车。

其一

于戏上士 发行正勤 缅想宝塔 思弘胜因

圆阶已就 层覆初陈 乃昭帝梦 福应天人

其二

轮奂斯崇 为章净域 真僧草创 圣主增饰

中座眈(dān)眈 飞檐翼翼 荐臻灵感 归我帝力

其三

念彼后学 心滞迷封 昏衢(qú)未晓 中道难逢

常惊夜杌(wù) 还惧真龙 不有禅伯 谁明大宗

其四

大海吞流 崇山纳壤 教门称顿 慈力能广

功起聚沙 德成合掌 开佛知见 法为无上

其五

情尘虽杂 性海无漏 定养圣胎 染生迷鷇(kòu)

断常起缚 空色同谬 薝(zhān) 蔔(fú)现前 余香何嗅

其六

彤彤法宇 繄(yī语助词 惟)我四依 事该理畅 玉粹金辉

慧镜无垢 慈灯照微 空王可托 本愿同归

其七

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

敕捡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丞车冲。

捡校僧义方。

河南史华刻。

译文

南阳人岑勋撰文。朝议郎、加尚书衔、兵部员外郎、琅琊人颜真卿书丹。朝散大夫、代理尚书、都官郎中、东海人徐浩题写匾额。

咦,《妙法莲华经》,乃是佛家深奥秘密之大乘要法。多宝佛塔的出现,即为妙法之明证。此经义的启明和开释,须仰赖具有“十力”的佛陀。而弘法和建塔,则在于奉行“四依”原则的法师。

有这样一个姓程的禅师,法号楚金,广平人。其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佛祖,最后均皈依佛门。其母高氏,多年未孕,夜里梦见诸佛,醒来后就有了妊娠。这样的瑞象,预示了龙象的诞生,而非熊罴入胎的征兆。楚金出生刚满月,就鲜明地与众不同。他幼年聪慧又秉性奇特,拒绝食用荤腥,童年时期,也不做小孩子的游戏。佛道之树,抽枝散芽,就会有樟木般参天挺拔的英姿;禅院水池,小若沟渠,却能蕴涵大海似的波涛。

楚金年届七岁,居然就开始厌弃红尘俗世,自己发誓出家伴佛。他虔诚地钻研佛经,爱不释手的《妙法莲华经》,使他悟到宿世的佛缘,如同金刚连环,历历在目。他博览群经,把握佛之精义而无遗,就如同往瓶中注水一般。九岁时正式剃度落发,住长安龙兴寺,正式成为一名在册僧人。楚金禅师20岁那年,就开始升座讲法。禅师以聪颖天资精妙释法,受众顿悟如来宝藏。他引导许多人少走弯路,直登大乘佛法宝顶,而不是停留在小乘佛法的境界。

后来,由于楚金在静夜时诵读《妙法莲华经》,诵至“见多宝塔品”这一章节时,身心淡泊无念,仿佛入禅入定。惚惚中出现一座宝塔,惟妙惟肖,宛然就在眼前,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遍满禅室。潜身修行,故有圣像显现;业障净除,因而感应悠远。不禁悟中生悲,泪如雨下。从此禅师就只穿粗布衣衫,每天吃一顿斋饭,足不出户,为期整整六年,发誓要建起禅定中所见的多宝佛塔。紧接着,大唐许王李瓘、及居家修行的赵崇、普意等各方善男信女,都心契善缘,纷纷前来叩见禅师,他们都施舍珍宝财物,助修宝塔。禅师认为,具备庄严清净的胜因,高峻干爽,可资建塔的宝地,是在千福寺内。他心知肚明,却默而不宣。

当时千福寺有位怀忍禅师,忽然在半夜看到一泓清流,从龙兴寺发源,浩浩荡荡地流入千福寺。这一水流,清澈可人,波光潋滟,水上还泛着一叶方舟。又看到宝塔从天而降,伫立空中,许久方才消失。那个地方,就是现在建塔之处。千福寺还有一个名叫法相的杂役,早先就在此地多次见到灯光。此光远望时非常明亮,近寻却一无所有。窃以为:流水在于引导人们的法性,水上方舟象征着慈航普度,宝塔出现预兆了佛业之大成,明灯昭示出佛法的无边与永恒。若不是禅师德行崇高、精诚至极,怎么能有这样的感应呢?

到禅师正式提出修建多宝佛塔时,众人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响应。大家端起畚箕,扛着铁锹,带上布袋,红红火火地就开工干起来了。立板的立板,夯筑的夯筑,洒香水,藏金锤,用壮工,尽全力。楚金每天夜里都要呆在建塔工地上,虔诚诵经,勤谨行持。众人齐闻天籁之音,同嗅灵异之香,僧俗圣凡各界,尽沐浴在喜悦与感叹之中!

到大唐天宝初年,各种建筑材料齐备,开始进行宝塔的主体建设安装。楚金虔诚礼佛建塔的行为,上天为之感动,大唐玄宗皇帝梦到了此事。七月十三日,皇帝派内侍赵思侃到千福寺,验证所梦是否属实。他一进千福寺就看到建设中的宝塔,礼拜楚金禅师询问之下,果然同皇上所梦相符,连法号都吻合。当天,就赐钱50万,绢1000匹,以资建塔。

由此可知,精诚执着的善举,虽先于皇上,却不违背其意愿;纯真一如的佛心,就应当获得后来成佛的授记。当初汉明帝永平之时,佛的教化才刚刚开始;到我大唐天宝之年,就修建了弘扬佛法之佛塔。二者同为千古盛事,彪炳史册,光耀千秋。而此次道俗参与之众,布施财物攒积之多,相较彼时,又何止百倍矣!

天宝二年,皇帝派宦官杨顺景宣旨,命楚金在花萼楼下迎接多宝佛塔匾额。楚金领僧众、备法器、摆佛仪,隆重恭迎。皇帝的恩德再次降临千福寺,赐下御笔题写的“多宝佛塔”匾额及百匹绢绸。我皇御笔飞毫,满纸云中腾龙之气势。天子墨宝挂塔,凝结了天地日月之光辉!

天宝四年,佛塔即将竣工,禅师上表请求典庆,将建塔大功归于皇上。宝塔落成庆典之时,汇聚了僧道四部万余人。有五彩云团环绕在塔顶,众人争相观看,欢呼雀跃之声,犹如山崩地裂。伟哉!这神奇的佛光,就是一个盛大的仪式,用来迎接佛陀的降临。楚金禅师对僧众们讲道:“大鹏振翅翱翔于海天,非为云天网罗所能阻挡;佛心追求度脱寂静之境界,岂是红尘七情六欲所能企及?努力向上向善乃修行者入道之门径,修身成佛的觉悟必须要自强不息。根本的期望在于大家共同修行,从而达至我们向来的心愿。亦如凿井时见到了稀泥,才知道离水已近;钻的木头都未发热,怎么能得到火呢?凡是我佛弟子,都要秉承同一心志,不分昼夜在宝塔下诵读《妙法莲华经》。烟香不间断,经声须持续,以此为常态,生命不息,诵佛不止!”

自天宝三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汇集同修的`大德高僧49名,研诵《妙法莲华经》,止息窥奥,静心参禅,这也是按照我皇的旨意,固定沿袭而成的法式。前前后后的诵经礼拜仪式,因修行感应得到佛宝舍利子共3070粒。到天宝六年,准备葬藏舍利,在事前庄重的道场仪式上,又降下舍利108粒,绘制“普贤菩萨”的佛经典故,在笔锋上又得到19粒。这些舍利,无一不是晶莹圆润,玲珑剔透,光滑灵动,佛影浮泛。

楚金禅师以无我的精神对待自身,以空性的觉悟契入佛法。他先刺血抄写《妙法莲华经》1部、《菩萨戒》1卷、《观普贤行经》1卷。又取舍利3000粒,盛在石函之中。同时还打造了自己的石像,头顶石函,跪对诸佛。一同放入塔下,以表示至高的敬意。他誓言,即便夜船面临深沟巨壑之险,也不改变航向;即使经历长劫无数,也要坚贞不渝垂范后世。又奉命为圣上和苍生抄写《妙法莲华经》1000部。再用“金字”抄写36部,用作镇塔之宝。另抄写了1000部,布施给大众持诵。有关楚金禅师灵验感应的事迹尚有很多,具体的可参见他的本传。

当年,皇上还敕令内侍吴怀实赐给金铜香炉1个,高达1丈5尺。禅师上表致谢,皇上御笔批曰:“禅师弘法济世的宏愿,感动天地神人;庄严虔诚的心志,彰显了因果佛理。行菩萨之行,当以法布施、财布施为先,此理不虚也!”皇上掌握着圣道灵应的符箓,领受着如来佛法的印玺,若非禅师具有超常的大慧大悟,是无法感应于圣上的;若非我皇英明睿智,也不能慧识禅师的虔诚宏愿。这雄伟壮丽的宝塔,为佛寺平添了庄严与神圣。经手创建的功绩,在于禅师的真愿实行;使这一大业圆满完成,则应尊崇圣主的贡献。

宝塔的形状是这样的:如山岳高耸,莲瓣婆娑;如彩云下垂,华盖俯覆。从下面看,宝塔从地面破踊而出,巍然崛挺;往上面瞧,塔身如亭阁般轻盈直上,把天空映衬得更加妩媚。塔心中空,暗光浮动,静穆而幽深;塔表坚实,五彩斑斓,敞亮而恢弘。台阶用似玉的美石砌成,栏杆以如珠的彩石点缀。柱子上镶嵌着美玉,户窗上晃耀着金银。彩画的抖拱承载巍峨的重檐,玉璧的瓦当环饰整齐的椽头。大地上赑屃承负着沉重的塔身,半空中天地众神优雅地帮衬着门户。他们或肩驾挚鸟,或肘绕长蛇,或头盘巨龙,或帽饰猛兽,威风凛凛,犹临战阵容一般恢弘庞大。精妙的刀笔,穷尽了绘画之能事。颂扬的偈语,出自于当朝之精英。

至于开门入室,窥寻塔中奥秘,可见多宝佛和释迦牟尼佛并肩同坐在一个莲花宝座上,似乎正面对着灵鹫山讲经说法。经匣成千,经题醒目,仿佛龙宫里陈列的宝藏。佛像金碧辉煌,佩饰华丽,光彩夺目。他们可列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可分为“天、龙”等八部众护法神,圣徒威严肃穆,佛事森严有序。方寸之间可现千种世事,盈尺之地能有万般景象。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居广座,或处低位,尊卑分明,秩序井然。须弥山巍巍何其大,“欻”的一声就能嵌入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佛仪伞熠熠如此小,一下子却可覆盖三千大千世界。

当年北朝的衡岳慧思大禅师,以法华经的精义传授于天台宗的智者禅师,使其开悟。从那以后,天台宗人才寥落,罕能承续。佛法不可长久荒废,因而天生我们的楚金禅师,他继承了天台宗的基业,传续了二位佛祖的衣钵。前后呼应,相隔百年。

《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修练之法在于,一念之间洞开入道之门,十方天界现于大圆镜智。因循五阴十八果乃悟佛门径,去除种种邪见烦役即成我佛弟子。聚沙之功能成佛道,合掌之际跻身圣流。“三乘”佛法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此经称雄。好比圆月光芒漫天,群星便黯若萤火。极峰与大海辉映下,众山就渺如蚁堆。哎!“三界”众生已经沉寂得太久了!佛陀以《妙法莲华经》作为醒世之法铃,也只有楚金大禅师,超凡脱俗,才深刻领悟到佛的旨意。

楚金禅师之容貌,既五岳般挺拔,又冰雪般秀美,唇如果红,齿若贝白,眼现莲花,面似圆月,远望显威严,近观现温祥,见面还未开口交谈,心就已折服大半了。

随同楚金一起修行的禅师,一个个抱玉览天书,满腹经纶。持杖游十方,普度众生。他们因循衡岳慧思禅师的足迹,传承止观同修的精义。有的因名望高被皇上钦选,有的是道行深成徒众之师。皆共同弘扬“开示”的天台宗旨,完全契合除偏归常的佛门至理。楚金的门徒如苾萏、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人,以禅定与智慧双修,达相得益彰。以持戒与忍辱互用,得刚柔相济。他们如同五色檀香所包裹着的璞玉,虽光芒内敛,却有如同“旃檀德佛”般的德馨,泽芳流长。

凡有行必有因,因地圆满,福德就广大。因起于相,名相遣除,智慧就深邃。佛法以有为通达无为,以文字通达解脱。举述禅师建塔之事,由此阐明深奥的佛理。强言不可说法,提笔虔思,直抒盛名。颂词赞曰:

(其一)

佛祖妙法不可言,犹如碧水出青莲。

圆顿快捷底蕴深,真实清净无垢染。

智慧高明通法界,福利多如恒河沙。

直指宝所越化城,俱乘大车入宝山。

(其二)

伟哉上根利器人,发心恳切行正勤。

正念缅佛感塔现,苦心经营集胜因。

玉阶初圆轮相构,一层塔身复初陈,

精诚所至昭帝梦,福德感应天地人。

(其三)

美轮美奂崇且丽,净域因塔彰佛意。

真僧愿弘创奇构,帝王随喜增华饰。

中座坚实显威重,飞檐翼翼示轻灵。

师荐至诚有灵感,帝力弘深成大业。

(其四)

念尔后生二障重,心思迟滞遭迷封。

昏暗通衢路未晓,中道艰辛更难逢。

夜迷杌子常惊惧,还笑叶公怕真龙。

若非幸遇此禅伯,于今谁可明大宗?

(其五)

大海无边吞细流,高山纳土耸云空。

天台教门称圆顿,慈悲广大此最雄。

聚沙之德成佛道,合掌之际竣圣功。

开悟示入佛知见,无上灵台方寸中。

(其六)

七情六尘虽杂染,性海无漏纳三千。

安住不动养圣胎,随染沉浮生迷乱。

断见常见均起缚,住空住色皆戏言。

余香何用着意寻,薝葡名花现眼前。

(其七)

法宇彤彤消息远,四依倒驾慈悲船。

事事无碍理圆畅,玉粹金辉塔踊现。

慧镜无垢照无边,慈灯烛微遁迷乱。

空王无上可依托,本愿同归灵鹫山。

天宝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戊戌时建。钦命巡塔使、正议大夫、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府丞车冲。僧人义方。河南人史华刻字。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西泠印社出版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所作。这方碑石展现了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此成为后来初学楷书者最常用的范本之一。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的影响,同时与唐代写经的风格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整篇碑文结构严谨,点画圆润,既秀丽又刚劲。虽然还未完全形成颜真卿后来刚劲雄强、沉雄浑厚、大气磅礴的楷书风格,但这方碑石奠定了他书法风格的基本格调。碑文的结构平稳端正,庄重严谨,代表了唐代“尚法”的碑刻风格,也是颜真卿楷书作品中流传最早的一件。

颜书结体的特点是“中紧外松”和“饱满方正”,这是相对于欧、柳书体而言的。具体到单个字的结构,颜书体仍然符合楷书结构的一般规律,字的松紧程度适宜,笔画、结构、单字的形态变化都在追求变化的同时保持了整体的稳定性。颜书的结体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展开收放不一,高低错落有致这样的特点使得颜书结体在传统书法艺术中独具魅力。

该碑的字体笔画间的宽窄收放对比欧、柳书体要小,主笔相对收敛,短笔相对放长,不像柳书的中紧外放,主笔像长枪大戟般舒展放开,因此中宫显得较为疏朗,外部笔画也较规整,相比欧、柳书体稍显内松外紧、字势宽绰、雄浑平稳。捺画的捺脚多与撇画锋尖持平或稍低,不像柳体的撇低捺高,而呈现出一种舒展沉稳之美。

颜体是一种书法字体,它的撇画非常轻盈挺健,而捺画却粗壮有力。人们常常称颜体为“蚕头燕尾”,因为它给人一种刚健的动感,尤其是捺脚较长,顿挫后踢出开衩,既含蓄又有峻利之感。颜体的字形变化较多,主要有提笔耸肩顿挫和按笔削肩暗转的技法,既有方形的笔画,也有圆形的笔画,方圆兼施。颜体具有唐楷“尚法”的典型特征,结体宽博,布白较匀整,字型稍方,端庄平稳,正气饱满,已初显颜体成熟期的正面示人、雄浑豪迈的书风。

在颜体中,起笔常常藏锋为主,但也会露锋,方圆并用。一些横画起笔较为外露,不像柳书那样齐头方脚,而是稍微斜尖,并结合含蓄的笔意使之变化丰富。收笔时常常使用顿笔和回锋的技法,强调“护尾”,尤其是在横画中最为明显。写横行至收笔处时,常向右下方重按,顿笔回锋,横、竖笔画的粗细对比非常鲜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感,也将颜体的一个“筋”的意味完整地表达出来,展现了颜体的雄浑和大气之韵。竖画则更为粗壮,浑厚而有力量。

多宝塔碑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它在点的运用上非常灵活,引带顾盼。每个笔画之间都能够灵巧地展示出锋利的形态,同时又能够连贯地照应,正斜相生。多宝塔碑的一些主竖故意偏离中线,但通过长横的斜势、长的“力臂”和重的“垂尾”来保持平衡,使整个作品看起来稳定而活跃,增添了一些奇趣的元素。虽然多宝塔碑的书体笔力雄浑而厚重,但在墨色流动的地方展现出一种媚秀的姿态,也形成了颜楷独特的“雄媚”书风。

学习中要避免内部过于疏朗,流于松散;字形也不可过于方正,而显得呆板无神。

多宝塔碑是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相比颜真卿后期宽博雄浑的风格,多宝塔碑还没有完全展现出这种特点。然而,它却以其独特的笔法和结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赞赏。

在多宝塔碑中,颜真卿运用了笔笔藏锋的技巧,让每一笔都有力度,有张力。同时,他也善于使用笔笔回锋,使得字形更加流畅自然。整体结构上,多宝塔碑的布局疏密匀称,给人一种严谨庄重的感觉。

要临习多宝塔碑,我们需要注意用笔的提按转折、结构的内紧外松和上紧下松。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书写时灵活运用不同的笔画技巧,使得字形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观察和研究多宝塔碑的用笔特点和结构规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仔细研究,学习掌握此碑的技巧并不是难事,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

多宝塔碑碑文描绘了西京龙兴寺的一位和尚楚今在静夜中默读《法华经》的情景。他感觉仿佛眼前时时出现着多宝佛塔的幻觉,于是下定决心将这个幻象变为现实。天宝元年,他选择了千福寺开始修建多宝佛塔,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竣工。

在千福寺中,每年都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和《菩萨戒经》,这一做法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表明了佛教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展现了皇帝对佛教的尊重和支持。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早期的杰作,以其恭谨诚恳的风格而闻名。在这篇作品中,他巧妙地融合了二王、欧阳修、虞世南和褚遂良等前辈书法家的风格,展现出了他对前辈书法家的深刻学习和借鉴。同时,多宝塔碑也显示出颜真卿对民间书法艺术的重视,他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整篇多宝塔碑结构紧密有序,每个字的排列都非常精确。字行之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的布置也非常匀称,使整个作品显得庄重而优美。颜真卿的笔画端庄秀丽,一撇一捺间流露出一种静中带动的美感,仿佛飘然欲仙。多宝塔碑是颜真卿传统艺术的继承者,他在这篇作品中将传统的书法风格发扬光大。

《书画跋》: “此是鲁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盛时泰《苍润轩碑跋》谓:鲁公书《多宝佛塔碑》最窘柬,而世人最喜。

王世贞《艺苑卮言》又谓:多宝塔碑结法尤整密,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耳。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被后世誉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王进玉评)。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有卓越的灵性、坚强的魂魄及丰富的人生履历,故而境界瑰丽、雄健,又阔大。在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他经过了长达三、四十年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长期的百般锤炼,使“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又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三百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鲁公留下的题字,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发自肺腑的话:“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

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年),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鲜于氏离堆记》《磨灭记》《颜允南碑》《韦缜碑》《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秘监碑铭》《颜乔卿碑》、“逍遥楼”三字、《殷践猷碑》《张景倩碑》《元子哲遗爱碑》《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麻姑山仙坛记》《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碑》《颜含大宗碑》《宋广平碑》《重建颜含碑》《八关斋会报德记》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排挤,使颜真卿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干禄字书》《竹山堂联句》《妙喜寺碑》《颜杲卿碑》《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马璘碑》《颜家庙碑》《颜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颜真卿晚年在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

搜索更多有关“颜真卿多宝塔碑传世碑帖精选,颜真卿早年楷书宋拓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