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野生动物生长的秘密花豹,野生动物之云豹

人气:113 ℃/2024-06-13 19:57:11

云豹(学名:Neofelis nebulosa)为哺乳纲的猫科动物,有三个亚种。体长约70-110厘米,尾长约70-90厘米,体重约16-40千克,为豹亚科最小者。身体两侧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故名。瞳孔长方形,收缩时纺锤形。犬齿锋利,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长度比例在现存猫科动物中最大,能够咬杀较大猎物,此点与史前已灭绝的剑齿虎相似。

云豹分布于亚洲的东南部,从最西部的尼泊尔开始,一直向东到中国台湾,包括缅甸和中国秦岭以南;往南则从印度东部、中南半岛开始,一直向南到马来半岛等地为止。夜间活动,善爬树,常从树上跃下捕食猴、鸟、鼠、野兔、小鹿等小型哺乳动物,偶尔偷吃鸡、鸭等家禽。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虽然它的名字有豹这个字,但它不属于豹属,而是独立的云豹属。

云豹

一、外形特征

云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仅比石纹猫大的一种,体格大小介于豹和较小型的猫科动物之间,比金钱豹和雪豹小。云豹体长70-110厘米,尾长70-90厘米,尾长与身体比例达到4:5,肩高60-80厘米,体重方面雄性略大于雌性,雄性约23-30(最大40)千克,雌性约16-22千克。

云豹有着粗短而矫健的四肢,几乎与身体一样长而且很粗的尾巴。头部略圆,口鼻突出,爪子非常大。体色金黄色,并覆盖有大块的深色云状斑纹,因此称作"云豹"。班纹周缘近黑色,而中心暗黄色,状如龟背饰纹,故又有"龟纹豹"之称。深色的云纹和斑点构成了云豹天然的伪装,当它安静地蜷伏在树枝上时,无论是树下经过的人,还是天上飞过的鸟,都很难发现它。

云豹口鼻部、眼睛周围和胸腹部为白色。鼻尖粉色,有时带黑点。黑斑覆盖头脸,两条泪槽穿过面颊,两条狭长黑纹纵贯泪槽。瞳孔极不平常,收缩时呈纺锤形。圆形的耳朵背面有黑色圆点。颈背部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较粗,延续到尾基部。

云豹四肢黄色具长形黑斑,内侧颜色黄白,亦有少数明显的黑斑。尾毛与背部同色,基部有些纵纹,尾端有数个不完整的黑环,端部黑色。

云豹四肢粗短,使得重心降低;带有长长利爪的脚能帮助它们在树间跳跃时牢牢地抓住树枝;又长又粗的尾巴则是它们在攀爬时重要的平衡工具;后腿脚关节非常柔韧,能极大增加脚的旋转幅度;云豹花纹状的外表能够作为它们跟踪猎物和躲避其他食肉动物的伪装。

云豹的牙齿与众不同,犬齿的长度比例在猫科动物中排名第一,犬齿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犬齿锋利,舌面和唇面均有两道明显的血槽,与史前已灭绝的剑齿虎相似,因此云豹又有"小剑齿虎"之称。

云豹的颅骨极其狭长,眼眶间距也因此而非常狭窄。成年云豹头骨全长一般在16-19厘米之间,部分较大个体可长达20厘米。云豹在头骨的结构上,演化出了一些相应的细小但非常重要的特点。

云豹其面颅为了容纳粗长的上犬齿而发生次生性后倾,使它的额骨趋于低平;它的下颌,在犬齿和前臼齿之间的距离,要大于任何一种现生猫类,使犬齿能做更大程度的穿刺,下颌骨和颅骨颧弓关节窝的结构,使云豹的双颌能张开到几乎接近90度(剑齿虎约85),而大多数的猫类只能张开65-70度。

云豹在后枕骨区域,也有一些特征,使颈部肌肉的附着面更大,并使得头、颈间肌肉的牵动更加有力。而颈部肌肉,则与咬杀猎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云豹的头骨结构,使其具有惊人而致命的咬杀力,可达360磅,超过了比它体型大出2倍多的猎豹和雪豹。

二、栖息环境

云豹是高度树栖性的物种,经常在树木上休息和狩猎,但是它们在地面上的狩猎时间要比树上的更长。云豹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山地及丘陵常绿林中,最常出现在常绿的热带原始森林,但也能在其他的生境中看到它,如次生林、红树林沼泽、草地、灌木丛和沿海阔叶林,垂直高度可达海拔1600-3000米,环境温度约在摄氏18-50度间。曾见云豹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海拔3000米的地区活动。

三、生活习性

云豹善攀爬,能利用粗长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通常白天在树上睡眠,晨昏和夜晚活动。常伏于树枝上守候猎物,待小型动物临近时,能从树上跃下捕食。

人们很少知道云豹在野外的行为,其推测是基于人工饲养云豹的观测。它们被认为是隐秘和罕见的树栖猎人,在晚上异常活跃,虽然此类特征可能与野生状况有所不同。粗大的脚、稍短的腿和一条长长的尾巴让云豹适应于树栖生活。它们非常善于攀爬树木,曾被观察到耍杂技般头向下地爬下树干,能在水平的树枝上倒挂着行走,也能够只使用它们的后脚站在枝头。云豹能够在树木上狩猎,捕杀鸟、猴子和啮齿类动物,当然它们花在树上睡觉的时间比狩猎的时间长。在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云豹会使用树作为躲避陆生水蛭的避难所。它们无论是在树木还是在地面上都会追踪猎物,经常悄悄地跟踪然后飞速地扑杀猎物。在野生和圈养的情况下都看到过云豹在白天也会活动,因此,云豹可能不是全夜行性的。其日常活动模式可能随着不同地区猎物的活动情况,以及人类在特定领域的活动情况而有所变化。据推测云豹可能是独居动物,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聚集在一起。

云豹有着敏锐的视力以及良好的嗅觉和听觉。云豹会通过挠抓树木、喷洒尿液、刮蹭等行为来标记它的地盘。其声音是典型的猫科家族的声音,其中包括咆哮、咪叫和嘶嘶声等,云豹不发出呼噜声。当云豹与其他个体进行友好的交流时会发出低强度的"prusten"声,老虎、雪豹和美洲虎都会使用那种类型的声音。云豹也有可以远距离传播的呼啸声,此声音的目的是未知的,但观察人士认为那是一种不同地区动物之间的沟通方式,也许是用于吸引异性或者警告其他猫科动物远离其领土。云豹有着灵敏的触须,用以检测触觉信息,尤其是在晚上。

云豹的进食行为鲜为人知。如其他猫科动物,它们也是肉食性的。它们经常单独地捕食鸟类、鱼类、猴子、鹿和啮齿动物。猎物物种包括大眼斑雉、短尾猴、懒猴、银叶猴、黑鹿、豚鹿、印度麂、小鼷鹿、野猪、须野猪、马来穿山甲、条纹松鼠、帚尾豪猪和果子狸。它们也会捕杀家畜,包括小牛、猪、山羊和家禽。在野生云豹的粪便中还发现过鱼类,由此认为它们会游泳和捕鱼。云豹通过咬住猎物的后脖子来咬断对手的脊柱,然后将门齿和大犬齿刺入猎物的肉体中,使劲摇晃脑袋,将肉从猎物的残骸上撕扯下来。

云豹的威胁主要来自人类,因为人类会使用猎狗来跟踪和围捕它们。出于该原因,云豹会避开人类,很少能在人类定居点附近发现它们。云豹会分享它的大部分活动范围给老虎和豹子,在那些共享区域云豹似乎有相对更多的树栖和夜行的生活时间。其原因是未知的,但研究人员怀疑,老虎和豹会杀死云豹以减少竞争。因此,云豹在晚上更加活跃并且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树上,以避开那些大型食肉动物。

四、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林区,北限在陕西秦岭,河南洛阳、甘肃南部,西至西藏察隅等地,南止于海南省,东至浙江省及台湾省。其中包括华南(武夷山等地)、喜马拉雅山东侧。中国为次要分布区具体包括:四川省(雷波),重庆市,福建省(南平),广东省(广州),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陕西省(汉中、安康),河南省,台湾省,江西省(黎明、余南、高安、崇仁、大余、莲花),海南省(东方、海口、琼东),西藏自治区,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湖北省,甘肃省,云南省(永德)。

世界分布:尼泊尔、不丹、印度阿萨姆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东北部 、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越南。

五、繁殖方式

云豹没有群居或是社会性的证据,因此它们很可能是一种独居的动物。雌云豹多在冬春发情,性周期20-26天,孕期85-93天,于春夏产仔,每胎可以产下2-4只幼豹,多为2只,初生仔体重140-170g。与许多其它的猫科动物相同,幼豹出生时眼睛没有张开,完全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幼豹出生时的色斑完全是深色的,而不是只有深色的外环。幼豹约在出生12天左右张开眼睛,在五周内会变得很活跃,哺乳期2个月左右,大约到10个月大时开始独自生活。云豹约在一岁半时发展到性成熟,雌云豹每年可以怀胎一次。圈养的云豹可以活到17岁,野外的云豹约可以活11岁。

统计数据:云豹在饲养情况下育种间隔10-16个月;虽能全年繁殖,但饲养状况下,多在12月-次年3月生育;每胎产仔数量介于1-5只,平均2只;妊娠期时间范围85-109天,平均88-95天;幼崽断奶时间10-14周,平均独立时间10个月;性成熟时间20-30个月,平均23个月;野生状态下平均寿命11年,饲养状态下平均寿命13-15年,寿命最高达17年;领土范围30-40平方公里,核心活动范围3-5平方公里,雌雄之间有大范围重叠。

六、种群现状

  • 1、野生种群

在贵州的森林植被破坏之前,云豹曾广泛分布于贵州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环境中,在20世纪50-60年代,每年可收到云豹皮100-200张左右,90年代后由于栖息地减少,云豹的数量锐减,但贵州每年仍能收到云豹皮100张左右。很少见到对云豹进行较深入的种群调查报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只有一些打猎者的目击报道,但那些报道并没有得到证实;海南岛的云豹数量非常稀少并面临灭绝的威胁;江西的云豹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较多,每年捕获量均在百余只;1984年皖南8个县调查,其中宁国、泾县、歙县和旌德四个县于1983年共收云豹皮19张,其他县极少;1995年3月调查,宁国县林区仍经常有云豹出现,已无人公开狩猎、出售和收购云豹皮张;云豹数量较多的省是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贵州,20世纪70年代的云豹皮产量均在100张左右,其次是四川、浙江、广东,每年数十张,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数量变化不大,但70和80年代开始趋于下降,1998年左右数量略有回升,估计中国保有资源量不过数千只;分布于分布区边缘的陕西秦岭和河南的云豹已濒临绝迹。

2012年,通过用环境评估法估计,贵州的云豹资源总量在85只左右,访问调查的结果与用环境评价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访问调查为74-100只),最大种群不超过25只。

2009年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为2,600只。

2007年以来,江西省铜鼓县,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市,陕西省镇坪县和四川省广元市,陆续有村民发现云豹的痕迹。

2007年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期间发现了云豹的痕迹,但估计数量稀少。

1998-2003年安徽省的调查:安徽石台县境内共发现云豹13只。

台湾云豹在1940年以前尚有几千只,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已不足10只,1972年最后一只台湾云豹倒在了不法分子黑洞洞的枪口之下。

云豹的毛皮在东南亚的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数量。其种群趋势呈下降状态。

在泰国,有6只云豹挂上无线电项圈,用以研究了解它们的栖息范围。

由于云豹的特殊习性使它们很少为人所知,因此云豹的数量没有可靠的估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估计总数少于10,000只,并警告数量在不断下降中,一般认为大量的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丧失和制作中药是导致云豹数量减少的主因。

  • 2、人工繁育

1980年中国有29家动物园饲养云豹,但多数动物园仅1或2只,全国不超过50只,动物园内很少繁殖,已知仅江西南昌动物园等少数几家动物园有繁殖成功的纪录。2007年南昌市动物园饲养有6只云豹。

美国国家动物园1978年开始饲养云豹,2009年之前三十年里,有70多只云豹出生于美国国家动物园的云豹保护和研究中心内。

在动物园内饲养的雄性云豹经常会咬死比它小很多的雌性,因此较难繁殖。现代化的保育计划包括对云豹仔细地挑选配对,保证场地有足够的空间让它们能够攀爬,模拟自然行为以及尽可能地减少它们的压力。加上喂食计划能提供每日的食物需求,使得保育变得更为成功,人类协助繁殖的云豹也许有一天可以补充野外面临绝种威胁的云豹。

  • 3、资源利用

重要提示:云豹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任何涉及云豹的非法利用活动!下面仅列出历史记录的资源利用情况。

代用品:无;

常用部位:毛皮、爪、牙、骨、肉、活体;

主要用途:日用、宗教、食用、观赏;

主要产品:衣物、祭祀物品、中药、食品。

  • 4、致危因素

云豹是森林动物,森林的破坏已直接影响其种群数量,森林的砍伐使其种群支离破碎,也增加了云豹对传染病的感染性和遭遇自然灾难性事件的概率;

一些盗猎者为追求豹骨及华丽贵重的毛皮而肆意捕杀,20世纪80年代中在一些大城市的裘皮商店中云豹皮常可见到;

林区狩猎极为普遍,云豹赖以生存的食物相应减少,同样影响云豹种群的增长;

农业用地的扩张使云豹栖息地减少,进一步导致云豹袭击农地上家禽家畜的频率上升,村民为了防范而使用******杀死了包括云豹在内的捕食者;

非法的国际贸易和走私,黑市交易,宠物需求;宗教仪式上云豹皮的使用;前台湾原住民猎杀云豹作为部落英雄的象征;部分亚洲国家的男人认为拥有一张云豹皮是身份的象征;医学上的应用以及高档餐馆的消费等因素都导致了云豹种群数量的下降;

虽然有禁止捕猎云豹的措施,但仍不能减少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尼泊尔、泰国等地对于云豹的市场需求。

七、保护级别

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1987):一级;

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一级;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6),评估等级——濒危物种;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评估等级——濒危物种(EN A1cd);

已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1(1997);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986)——易危物种(VU)。

搜索更多有关“野生动物生长的秘密花豹,野生动物之云豹”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