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石猴望太平故事,石头记索隐⑩④龙背麒麟尾
麒麟之说
众神万仙灵光现,神话故事万古传……
鳌龙现身东海稍
话说远古时代东海之稍,一条鳌龙浮出海面。色黛,故称黛鳌。此黛鳌头形为双狮头,龟背,龙身,四只龙爪,一条麒麟尾巴。鳌头向西北高高昂起,麒麟尾朝东南。东海龙王恐其祸害人间,故化其为一座龙形巨石山,即横卧在桐庐枞三县交界的一座神山-岱鳌山。留下远古的神话。
双狮龙头
东海龙王传神话,巨鳌化作一脉山。
观音娘娘下凡住,鸿钧老祖来安家。
左慈仙姑蓝采和,岱鳌山里神仙多。
石公石婆石小姐,灵峰活石漫山坡。
石公石婆石小姐
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择五色彩石补天,斩此神鳌四角为四根撑天支柱。遗留一枚补天石落在附近的大荒山飞来峰上,就是之前描述过的枞阳浮山可观一线天的撑腰石,又名“天殊石”,此灵石受天地之气日月精华,被渺渺大士、茫茫真人幻化成人形来人间一温柔富贵之乡历练。演绎一段风流韵事。此为《石头记》也。
大荒山灵石摩崖石刻
再说此黛鳌为一神物,二郎神曾“三鞭打不动岱鳌山”只留下了大凹小凹缺口和杨眉口。它的尾巴就落在枞阳桐城之间,成为颇有盛名的麒麟镇。
麒麟镇黛鳌山
此麒麟就是《石头记》中的的两个神奇宝贝,宝玉和湘云佩戴大小麒麟锁。它们是作者空空道人幻化而成。此金麒麟锁,就是作者密之锁住其情感最深的两个地方,一头是浮山的“在陆山庄”“此藏轩”,父亲方孔炤及母亲吴令仪的墓地。另一头是密之出生地桂林凤仪坊里的“廷尉第”和学堂“泽园”。那是他的根和他的魂。可当时是避难入山林,难以回家。故有白首双星银河两岸难聚首,寒潭鹤影卫若兰之感慨。
龙抬头,昂首观巢湖
浮山石头记中出现金麒麟有好几处,主要的有以下特色:
金麒麟-猎物
《石头记》中金麒麟是张道士手下化缘宣道时从民间所得。此成了牟利者的猎取对象,称为“金麒麟”。道士献母时,此物又成了吉祥象征。故麒麟为一雌一雄组合,此符合作者密之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哲学思想体现。妙哉。
麒麟-五福之吉
张道士祝寿贾母,送金麒麟以喻五福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奖”。龙”“凤”“龟”“貔貅”“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
东海之稍大观园
麒麟-送子之意
传说中麒麟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民间有“麒麟儿”、“麟儿”的叫法。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史湘云身配金麒麟,暗示史可法一生无儿女,收养一侄女。密之借此表达其敬仰之情。
麒麟送子
麒麟-圣贤明君
史湘云谓非明君不出麒麟,此暗示在作者密之心里,崇祯皇帝为明君也,而南明王弘光非明君,故有麒麟一失之事。而君臣亦然,“忠义”之史可法也是明臣,儒家之典范,圣贤标志。
《五经异义》: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
黛鳌山,步步登高,独占鳌头
第一次贾宝玉丢失金麒麟,暗示朱明丢失中原大地。后史湘云拾到归还,意味南方多地被南明诸王重新控制,维持几十年,一度抗清获得成功。
麒麟-不二之心
贾宝玉-史湘云,影射仁义双星忠孝贤能之人,如秦淮八艳之首马湘兰与公子王孙之白首双星。卫若兰意指兰花围着仙逝。也暗指大明将士抗清复明,誓死于归,对大明忠贞不渝。
贾宝玉-林黛玉:木石前盟绝不三心二意。
贾宝玉与史湘云,麒麟成双人成对,君臣同心协力,三心二意天地不容。
麒麟-东海之稍
麒麟不仅为吉祥象征,也赋予在地名上。江苏南京江宁区麒麟街道、江苏南通海门市麒麟镇、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麒麟出于东海之稍,所以麒麟地名亦指金陵安庆苏州一带。此乃支持石头记作者密之为金陵、祖籍安庆大观区芹溪之人。
黛鳌山尾麒麟镇
吐书麒麟
麒麟是圣贤神人的标志。在文庙、圣庙、孔庙等建筑上,多有“吐书麒麟”-汉文化之征。
麒麟座是赤道带星座之一,它位于双子座以南,大犬座以北,小犬座与猎户座之间的银河中。故有麒麟白首双星一说。
《女驸马》中,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说:“麒麟成双人成对,三心二意天地不容。”
汉文化中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
传说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脉)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黄帝祖神应龙,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
仁义神兽,封建社会的仁义文化。
麒麟文化与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研究麒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麒麟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麒麟身上寄托了儒家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理念。
步步登高,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