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大白鳞鱼养殖方法 如何减少无鳞鱼养殖的病害

人气:261 ℃/2025-04-26 02:53:57

淡水中的无鳞鱼包括鮰鱼、鳗鱼、泥鳅和黄鳝等。无鳞鱼肉质细腻,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无鳞鱼体外因缺乏鳞片这层保护层,在养殖过程中极易受病虫害和细菌的侵袭,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鮰鱼

泥鳅

黄鳝

无鳞鱼常见病害有哪些?

1.寄生虫病 以下4种寄生虫性疾病,江南地区流行时间为3—4 月。

(1) 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引起,寄生在鳗鱼的鳃丝和体表,主要危害鱼种。发病时,镜检经常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车轮虫寄生,病鱼不摄食,并造成大批死亡。

(2)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引起,主要寄生在河豚鱼种的鳃丝上,鱼感染此虫后,鳃丝变白,影响呼吸,解剖发现鱼肝也变白,体内没有红色血液,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

(3)小瓜虫病 由多子小瓜虫引起,寄生在无鳞鱼的鳍和鳃上,感染严重时,病鱼皮肤、鳍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囊泡,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亡。

(4)鱼鲺病 由鱼鲺虫引起,该虫主要吸附在河豚鱼的体表,会时常移动,在鳍和鳍基比较多。受害河豚鱼常感不安、骚动,偶尔狂游,食欲下降,身体消瘦,鱼鲺的大颚扎破鱼的皮肤,会造成细菌感染。该病严重时可造成河豚鱼批量死亡。

2.细菌性疾病

(1)败血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运动气胞菌、弧菌侵害而导致。该疾病主要危害鱼种,成鱼也可感染,流行时间 3—11 月,高发期常为 5—9 月。

(2) 烂鳃病 由鱼害粘球菌或柱状屈桡杆菌引起。该疾病多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一般流行于 4—10 月。鱼体色发黑,鳃颜色变淡,鳃丝腐烂缺损,其边缘有污泥或饲料残渣。

(3)肠炎病 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鱼离群独游,病鱼肠道充血发炎,腹部肿胀,体腔充满黄色积水,肛门红肿。

3.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主要危害无鳞鱼中的鮰鱼和河豚鱼,霉菌最初寄生时看不出症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侵入鱼体,向外生长,菌丝似灰白棉絮状,又称“白毛病”。患了此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它固体摩擦现象,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极度消瘦,最终死亡。

4.营养综合症 由饲料单一或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或饲料霉变等因素引起的。病情较轻的,无明显症状,仅游动无力,时而窜游,随着病情发展,病鱼颜色变淡,鱼鳍充血,肝脏发白发黄,胰脏颜色变浅。严重时伴有烂鳃、肠炎、烂尾等症状。

以花鳗鱼为例,通过水质调节和营养性疾病的预防,来减少病害发生:

1.杀藻剂使用后,藻类死亡容易使水质恶化,需注意增氧及调节水质经常检查池水各项指标:溶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花鳗鱼摄食正常,减少病害的发生,能快速生长;反之则造成花鳗鱼摄食差,病害多、生长慢、饵料系数高。

2.营养学疾病的防治:

(1)蛋白质不平衡 蛋白质是花鳗鱼生长最重要的物质,饲料蛋白质超过13%时,花鳗鱼有所增重,饲料蛋白超过40%时,鱼体生长和蛋白质沉积比较稳定。

(2)脂类不平衡 脂类是能量和生长发育所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花鳗鱼缺乏必需脂肪酸时,会出现鳍腐烂,鱼体干燥无光泽,体色变淡,生长减缓,饲料效率降低,死亡率增加。脂肪过多,导致可消化能与粗蛋白质比例不平衡,脂肪在机体内过度沉积。不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如自由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醛和酮等,这些对花鳗鱼有毒,且可能与饲料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降低其营养价值。

(3)碳水化合物不平衡 花鳗鱼这样的肉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很低,高糖饲料会影响花鳗鱼的生长,引起内脏脂肪积累,造成脂肪肝。

(4)维生素不平衡 维生素是花鳗鱼维持生命和正常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辅酶和辅基的作用,或作为代谢产物的前体。

(5)矿物质不平衡 花鳗鱼缺钙生长缓慢,食欲下降,饲料转化率低。花鳗鱼饲料中适宜的钙磷比为1:1。

无鳞鱼缺了鳞片的保护,易发生较多的病害。在无鳞鱼饲料中添加有机稀土-稀卫诺,可激活体内多种消化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提升饲料的吸收利用率。有机稀土有抑制有害菌的作用,可抑制鱼类消化道中的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巩固鱼体的肠道屏障作用。在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药物效果反复和抗药性的情况下,结合饲料中稀卫诺的联合使用,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搜索更多有关“大白鳞鱼养殖方法 如何减少无鳞鱼养殖的病害”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