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媳妇的幽默故事,民间故事巧媳妇
从前,有个地方叫张家庄,当地有位勤劳能干的老庄主,人称张老头儿,他有一份很大的家业。家里有四个儿子,年长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只有小儿子年纪轻还没有娶亲。张老头儿已经满头白发,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了,他想:我忙活了大半辈子,该把家交给孩子们管,自己享享清福了。
可是四个儿子都天分平平,只能看谁家的媳妇更伶俐了。这时,大儿媳走进来说:“家翁,我娘家有点儿事,想跟您告假回家看看。”张老头儿顿时来了灵感,他说:“好的,你把另外两个媳妇也叫过来吧,我跟你们说点儿事。”三个媳妇到齐了,张老头儿说:“现在农忙时节过去了,你们都回娘家看看吧!大嫂回去半个月;二嫂回去七八天;三嫂也住个三五天。三妯(zhóu)娌(lǐ)搭个伴,一同去,一同回。去时你们都带上三只鸡和三只鸭,回来时大嫂给我带两艘无桨之船;二嫂给我带九只无脚团鱼;三嫂给我带三团纸包火。你们都记住了吗?”三个媳妇一听说可以回娘家,都很高兴,但家翁后面说的长长的一段话,虽然都记住了,却一句也没听懂。三妯娌出门一同走了一段路,却越走越想不明白家翁的话是什么意思:大嫂去半个月,二嫂去七八天,三嫂住三五天,怎么还能同去同回呢?回来时要带的东西就更不明白了,无桨之船、无脚团鱼、纸包火,又是些什么东西呢?真是高高兴兴出门去,一路走着一路愁。走到一条河边,三个人坐下歇口气,互相唉声叹气,不知道如何是好。
河边正好坐着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听她们三人说得如此热闹,就答了她们一句:“如果你们说的事我能解,你们想听吗?”三妯娌立刻高兴地凑过来说:“想听!想听!”那位姑娘笑着说:“大嫂半个月是十五天;二嫂七八天,就是七天加八天,也是十五天;三嫂住三五天,三五一十五,也是十五天。三个人都是十五天,所以可以一同去,一同回啊!”三个媳妇听了豁然开朗,一拍脑袋说:“对啊,我们怎么没想到呢!”然后又想起家翁说的后半句,那三样东西不知道如何置办。于是又问姑娘:“家翁叫我们带回两艘无桨之船、九只没脚团鱼、三团纸包火。这三样都是些什么稀奇东西?”姑娘一听就明白了,笑着说:“没有桨的船指的是木屐呀,两艘无桨之船就是一双木屐;无脚团鱼是豆腐,九只无脚团鱼就是九块豆腐;纸包火就是灯笼,三团纸包火就是三个纸灯笼。”三个媳妇一听哈哈大笑,连忙道谢,又问姑娘芳名,是谁家千金。姑娘说:“我叫王巧姑,人家都叫我巧姑娘。”她们仨欢天喜地地分头回娘家去了。
十五天后,三妯娌回到了夫家,先来拜见家翁,把张老头儿交代拿回来的礼品奉上。大嫂带回来一双木屐,二嫂带回来九块水磨豆腐,三嫂带回来三盏灯笼。张老头儿一看,三个人回来的日子都对了,带的礼物也一样不差,不由得又惊又喜,问她们说:“你们三个是谁猜出了我的谜语?”三个媳妇老老实实地告诉张老头儿,三个人想破脑袋也没想出来,幸好在河边遇见巧姑娘,把谜底一一告诉她们,才能这样顺利地回来交差。张老头一听心中暗喜,想来这个巧姑娘一定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娃,可以让没成家的小儿子把她娶过门来。于是到处打听巧姑娘是谁家闺女,原来是隔壁村王屠户的小女儿王巧姑。张老头儿毫不犹豫地置办了彩礼,托媒婆上门去说亲。张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门风正、家教好,张四郎也是一个人人称赞的年轻人,王屠户便满口答应了。不久,两家择了一个黄道吉日,让四郎和巧姑成了亲。这样大的喜事,张老头儿心里当然高兴,吩咐大摆宴席,请所有亲戚朋友都来庆贺。
没想到婚礼当天出了一个小插曲,那天厨房里正忙着给客人们做菜,突然,一只黄猫跳上灶台,叼起一条鱼就往外跑。厨师看见有只猫来叼鱼吃,就顺手用正在炒菜的铲子朝黄猫打过去,没想到锅铲正打中黄猫的脑袋,那猫倒在灶台上,当场就死了。要是其他人家的猫也就罢了,这是邻居三叔婆家的猫,三叔婆平时脾气古怪、说话尖刻、爱占便宜,还特别胡搅蛮缠。平时村里人都避开她,尽量不跟她来往,她却特别爱这只黄猫,当成儿子一样疼爱。四郎结婚这天,三叔婆也来喝了喜酒,虽然心爱的黄猫被打死了,她却忍着在喜宴上没有发作。第二天,三叔婆就拄着拐杖来找张老头儿了,一脸怒气地说:“厨师在你家喜宴上打死了我的金丝猫,昨天你家有喜事,我就先搂下不说,今天你打算怎么赔我?”张老头儿赶紧先道歉:“实在对不起,厨师失手打死了你家的猫,我先给您赔个不是,改天我买只猫赔给您吧。”三叔婆的眉头马上立了起来,露出一脸泼妇相,一拍桌子怒声道:“买只猫赔我?哼,那可不行,我只要我家原来那只,我那金丝猫是一只宝猫,白天能捉老鼠,晚上还能给我捡金元宝回来。你要赔,就得一模一样地赔一只。”张老头儿也犯了难,说:“三叔婆,咱们做了一辈子邻居,您这么说不是为难我吗?”三叔婆冷冷一笑,说:“宝猫死了不能复生,让你赔一只一模一样的,确实是为难人。想当初有人来我家,愿意出三千两银子买我的宝猫,我都没肯卖呢,你就赔我三千两银子吧!”张老头儿一听三千两银子,简直是敲诈啊!他脸上却赔着笑说:“三叔婆,您先消消气,我们商量一下,想想办法好吗?”于是他好酒好茶地送走了三叔婆
张老头儿心里想,花三千两银子赔一只猫是不可能的,但怎么跟这个不讲理的老太婆交涉呢?一家人见他这么愁眉不展,都来问出了什么事。张老头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最后亮出自己的想法:“为了一只猫,三叔婆要我赔她三千两银子,这种不合理的条件我是不会接受的,可是遇到这样年纪的泼妇,我又该怎么应付她呢?”巧姑娘自从嫁给四郎后,大家都改口叫她巧媳妇了,她问家翁说:“三叔婆和咱们家做了这么多年的邻居,有没有向我们借过什么东西没有还哪?”大嫂忙说:“有,去年她问我借过一只饭勺子,一直没有还回来,她说是掉进炉灶里烧坏了,我也就没计较,没再找她要。”巧媳妇胸有成竹地说:“那就好办了,明天咱们请三叔婆过来,我来跟她谈。”第二天一早,巧媳妇就请三叔婆过来商量赔三千两银子的事。三叔婆心里乐坏了,本以为张老头儿会拖好几天,没想到这么快就叫她来了。她高兴地对巧媳妇说:“巧媳妇啊,听人说张老头儿要把家交给你管,结婚那天我就瞧你比常人聪明伶俐,我家那只金丝猫的事,你们什么时候赔我三千两银子啊?”巧媳妇不紧不慢地说:“三叔婆您放心,我们一定赔。就算要卖房子卖地,也不能少您一两银子。”巧媳妇给三叔婆斟上一杯茶,然后接着说,“我听大嫂说,去年曾经借给您老人家一个饭勺子,有这回事吗?”“有啊,我不小心把那个木饭勺掉进炉灶里,烧没了。”三叔婆一边喝茶一边说,“只要你赔我三千两银子,我就买个全新的银饭勺赔给你。”巧媳妇笑着说:“新饭勺还是不用了,您赔一个一模一样的旧饭勺就行了。那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往饭锅里一放,空锅就能生出满满一锅热腾腾的米饭;在闹饥荒的时候,还能救活一家人的性命呢。原来有人愿意出六千两银子买去,家翁都不肯卖呢。既然您给烧了,我也不能为难您赔个一模一样的,就按六千两银子赔我们就行了。正好您那只金丝猫我们差您三千两银子,两相一抵,您只需赔我家三千两银子就好!”三叔婆一听立刻跳了起来:“什么?你不要耍无赖,那明明是一个普通的饭勺子,哪儿有你说的那么玄乎?”巧媳妇镇定地说:“三叔婆,天下既然有值三千两银子的猫,就有值六千两银子的饭勺。今天您是付现银还是打欠条,随您方便。”三叔婆一听,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好服软说:“我家的猫不是什么宝物,你家的饭勺也只是一个平常家什,两下抵消,咱们都不用赔了,可好?”巧媳妇顺水推舟就答应了下来,三叔婆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本来满脸愁云的张老头儿也眉开眼笑,这么一件为难的事,让巧媳妇三言两语化解了,真是难得啊!张家巧媳妇智斗三叔婆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一直传到了县太爷的耳朵里。这天,县太爷闲来无事,派人把巧媳妇叫到公堂上,想刁难一下她。于是对她说:“听说你心灵手巧,本事很大,本官有几件事要委派给你,请你织一匹布,要跟门前的路一样长;再养一头猪,要像山一样重;再酿一壶酒,要像海水一样多。限你一个月交上来,否则就拿你是问!”一个月过去了,巧媳妇不慌不忙地拿了几件东西来见县太爷。“巧媳妇,我要你织的布呢?”巧媳妇把量布尺给县太爷呈上,说道:“老爷先要量得门前的路有多长,民妇才能织得跟路一样长的布啊。”县太爷一听要用这小小的布尺量路,何时才能量得完?只好说:“本官公务繁忙,没时间量路,织布这事就先作罢。让你养的猪呢?”巧媳妇向县太爷献上一杆秤,说道:“老爷,请您先称一下山有多少斤重,民妇才养得出如山重的猪来啊!”县太爷暗想:这山如何能用秤来称啊?于是养猪的事也只好算了。但他接着问:“那我让你酿的酒呢?”巧媳妇笑着回答:“老爷,您先给我一个跟海一样大的酒壶,我就能酿出和海水一样多的酒。”县太爷听完后哈哈大笑,他领教了巧媳妇的机智和不卑不亢,于是高兴地让她回家了。这下子巧媳妇的名声更大了,连县太爷出的难题也没有难倒她。
她的故事传啊传,都传到了京城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想亲自见识一下这位巧媳妇,便借着一次微服私访的机会,带了一班随从来到了张家庄。听说是京城来了贵客,张老头儿一家自然不敢怠慢,全家老小一起出门迎接。皇帝一进门就表明来意:“哪位是巧媳妇?皇帝派我来赏赐她一样东西。”巧媳妇连忙上前答话:“民女不才便是,不知有何赐教?”皇帝顺手从衣袋里取出一只秋梨,递给巧媳妇说:“皇上听说你治家有方,全家和睦,特意赐你家一只秋梨,必须全家人分而食之,而且要当着我的面,看着你们全家吃下。”那时的古人都有一个忌讳,家人是不能分梨的,因为分梨和“分离”是同音,对于一家人来说非常不吉利。但巧媳妇面容平静地回答:“多谢皇上隆恩,民女这就去办。”巧媳妇接过那只秋梨,把它压开裂缝,然后放到锅里,煮出一锅热腾腾的秋梨汤,全家上下每人一碗,大家都当着皇帝和随从们的面喝了下去。皇帝看了十分高兴,认为巧媳妇的确是一个智慧守礼的妇人,便说:“你这分汤不分梨的做法,确实不负巧媳妇的美名啊!”于是皇帝当场挥毫写下“巧媳妇”三个大字,赐给她。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张家庄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巧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