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是不是勤换水就不会得病:年年养鱼,年年赔钱你需要紧绷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这句话换作水产养殖同样受用,鱼虾发病后再治疗,这时已经出现损耗了,其实并不是明智之举。
“已病再治”是无奈之举
一方面,鱼虾生活在水中,活动不易观察,尤其在发病早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出现死鱼;
另一方面,发病的鱼大多没有食欲,发病到中晚期,就会无法摄食,此时内服给药,也只能先保住健康的鱼或症状轻微的鱼;
最后,很多疾病发病急、死亡量大,就如加州鲈的熟身、虹彩病毒,等到你看到水面有鱼在漫游或打转,这时再治疗效果微乎其微了,反而再加大药物使用,还会加速鱼的应激反应,死亡的更快更多。
“未病先防”的真正含义
“未病先防”并不是单纯的预防鱼病发生,它括疾病预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三方面,具体如下:
1、疾病预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简单的说就两方面“外调水质,内强体质”。其实水质调节是系统的工作,不能以某一点来说,但水质的好坏,本质上是由底质决定的,维护好底质,一定程度上对水质的稳定很有帮助,可以减少鱼虾的应激;
同时,鱼体免疫力是最好的“特效药”,决定鱼生病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只是引起鱼病的外在原因。为什么同在一个鱼塘,有的就生病了,有的没有,就是因为鱼的体质不同。体质弱的鱼在水质、细菌、寄生虫的影响下而生病;
2、既病防变:是指已经发生鱼病,要控制病情,防止鱼病恶化
做到这一点,要在巡塘时多加观察。一看体表、二看鱼鳃、三看活动、四看摄食。当发现鱼有鳞片脱落、皮肤充血、发炎、腹部肿大、眼睛突出、离群独游、活动缓慢、食欲不振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诊断好具体的发病原因,再做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治疗;
3、预后防复:治疗重要,调养更重要
我们在治疗鱼虾疾病时,只关注死亡量是否下降,至于鱼虾脏器功能是否恢复,很少有人去思考,这就造成了鱼病的反复。仔细回想一下,这种情况在黄鳍鲷、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生鱼、加州鲈、太阳鱼等养殖品种上很常见;
因此,鱼在大病初愈后,体质还非常虚弱,内脏器官都会有一定损伤,这时就要做的是及时修复损伤,防止病情反复;
讲到最后,“未病先防”要做好,但“已病再治”也还是可以的,也就是“既病防变”的思路,只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恶化,尚未严重的鱼病大概率是可以治好的。要治病就得花钱,鱼还不一定能完全康复,防病这根弦,要时刻绷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