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古称火针烙画制作工艺的特点,再论非遗烙画技艺中,34
前段时间,本人在美篇发表一篇名为《热颜料画——烙画》一文。文章是通过本人多年的经历和感悟总结,加上多年来一直在网络上查证写的。虽有自己的主观论点,文中也有文字表述。但对烙画我却是非常认真的。包括文章开篇引语也是这些年在网络看得最多的,都印到脑子里的。而且网络上看得越多就有很多概念都固化成了一种执念。
反观历史,即便史书记载都有很多真假虚事杂拌的事发生,却也列在其中。更有民间野史,又把事情本身说得悬悬乎乎……
当初写这篇美篇文章的时候,由于从个人角度去写、去总结也感受到会有一些争议。果不其然,这篇文章在烙画行业里被很多发烧友赞同的同时,昨天远在海参崴参加民间工艺交流活动的原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瑞群先生,听其他同行在讨论这篇文章时,也发来私信。
李瑞群先生是家传宣纸烙画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其父亲李老先生早在七八十年代也写过一本关于烙画技法的小册子。烙画技艺在当时还是在家具上最为常见的,主要以山水花鸟为主。李老师、包括我也在内,在讲课及媒体上发表烙画言论,主要也是以网络普及的烙画常识为主的作为授课内容。
可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上,因我本人烙动物这方面深受大家喜爱并被广大烙画发烧友关注。会有经常性的提出各种问题予以解答。作为问题最多的就是提到他们口中的“丝毛”。因此,在文中就“丝毛”这一词的由来和适合不适合应用到烙画方面展开个人的感悟、总结和分享。
今天,李瑞群先生就“丝毛”和黑棕茶黄白五色技法和我的黑白灰论发表了他的看法。说我那么讲是可以,通俗易懂,但五色就是五色。“丝毛”就是丝毛,说这个丝毛有特制工具,只是没倒开空拿出来让我看过。并且坚持“丝毛”这个理论是毋庸置疑的。说我以后不能在外面这么说,会丢人的……
作为一个执着的探索烙画技艺前行路上的手艺人,对一些技法还是有自己执念的。本人烙动物皮毛都是用独头烙笔先按照动物皮毛生长方向走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Z"字形,然后再反复的补充修整。再直观一点举例,毛笔和钢笔都能写字,一软一硬,让钢笔干毛笔的事, 能相提并论吗?李瑞群先生的“丝毛”概念还是不能让我随从。发表这个观点只对问题本身,不对人。因为讨论这个问题,能让更多人参与讨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对现在烙画路上同行的人以及后人都是一笔莫大的精神财富。只有把它掰扯明白了,才能让烙画技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发展并减少内在术语上的瑕疵。
市面上的工具如不是特殊加工定制是很难做到破笔效果的。充其量就是排针的功能,成排的笔尖越多,一笔下来的面积也就越大。这些热转化的印痕却又都是平行分布的。根本达不到破笔一笔下去错落有致的效果。独头笔尖是一笔一划的烙,更谈不上“丝毛”一说。其实,我想更正的是“丝毛”应用到烙画上是不合适的。如果每一搓儿动物皮毛都是由多笔尖排布烙出平行的,或者是两笔、两笔以上烙出交叉排布的。排笔烙出来的效果也是生硬直的。也跟国画里的破笔乱糟糟的那么一画,就能让动物的毛发活灵活现有差异,最起码在灵动性上差强人意。取巧的工具只是为了节省时间量身定做,是商业化手工量产的必然产物。把它应用到理论上是不合时宜的。如果说"在烙画里,可以用一些技法的反复修整烙出国画中破笔丝毛效果"的话,这么说绝对没毛病。但要是就是特制硬的烙铁头能代替软硬适中的猪鬃毛破笔,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好多东西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归属性,不能硬整。(图片下方讨论文字部分继续……)
实际上,只要烙出想要的效果就好,为什么要普及“丝毛”理念呢?有黑白灰更容易让受学者更简单的、更直观的在短时间达到学习目的,为什么非得要坚持五色论?果真较真儿的话,黑的能分好几种黑,黄能分好几种黄、棕又能分好几种棕、深茶、浅茶……明明很简单的事,却复杂化的分解,明明一堂课就能懂,非得讲半年的概念,让人类怎样理解呢……
希望这样饱受争议的话题继续争议下去,也希望能收到更多的平台留言交流反馈。让我们再较真儿下去,较到让初学者在更短时间就能易接受、易懂的程度。被骂也值了!(本文原创蔡春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