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心得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两年前的今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离开了我们。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任何食物,在孩子心里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今天,“耕读之风”依然值得提倡,在家庭中传播粮食文化,倡导节俭之风,是“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
在家庭中传播粮食文化,倡导节俭之风
中国传统“耕读传家”思想渊远流长,从耕种中获取粮食和生活资料,从读书中获取精神营养,通过自耕自食,建立与土地的联系,了解自然运行,顺应自然节奏,探索食物生长,知道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让孩子知道食物不是超市里“长”出来的,也不是快递送来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培育与生长,扎扎实实从地里长出来的。这个过程里面,有对生命的感恩、有对细微事物的观察、有身体的锻炼、有感知力的启发、有等待的喜悦。
我们在享受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背后有多少人为我们做出了贡献,提供了服务。
一盘菜、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劳动,我们的珍惜是对劳动的尊敬,也是对每一位劳动者的感恩。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约束自己,做好节约粮食的榜样,树立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
体验“食物里程”,
将珍惜粮食刻进DNA
文/锄月
我们全家在乡下开启了晴耕雨读的生活
几年前我们还在城市生活,从超市“采摘”食物,外卖让我们不出门就能饱腹,但与此同时我们对粮食的认知越来越陌生,和食物之间的连接越来越遥远。
突然有一天,我们仿佛听到了陶渊明穿越时空的召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于是,我们在景德镇的乡下开垦了两亩菜地、三亩农田,开启了晴耕雨读的生活。
我们还制定了一个“耕读食器”家庭计划,耕:吃的粮食自耕自足;读:让孩子在读书中启明心智;食:新鲜食材,全家健康饮食;器:生活美学,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
孩子三岁时,爸爸就带他到田地里干活。“去劳作,去生活”,这是我们想启迪他的。孩子也乐与自然为伴,去好奇、去求知、去认识,从生活中温故课本里的知识,萌发对大地的感恩和敬畏之心。去挖地、去养殖、去收获,成为一个小农夫,做土地的好朋友。
在田地、菜园里,泥土加水,加上阳光,加上汗水,最后我们品尝到了食物本来的味道。夏天,我们从地里收获冬瓜、黄瓜、豆角、甜瓜、西瓜、紫苏叶……全都被阳光照耀过,满是阳光的味道。冬天,我们采摘香菜、茼蒿、莴笋等各种有机菜。连地里的蚯蚓、青蛙、七星瓢虫、老鼠、园子里的鸡,都是田地富饶的部分。
小时候在农村只觉得下田苦,人变得黝黑、苍老,离开农村后又开始敬畏大地的力量,觉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种生活的诗意。
我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稻谷对我们来说是意义最为重大的农作物。孩子仅仅通过书本是没办法深度认知珍惜粮食必要性的。
从超市买回大米,把大米放入锅中蒸熟,只要40分钟的时间。但从播下一颗种子,到一颗种子成熟,需要多少天呢?一碗大米,从种子到餐桌的距离,被我们称为“食物里程”,我们用140天的时间,一起参与了大米的“食物里程”。
七八月,正是插秧的季节。烈日当空,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赤脚踩进水田,拉高袖子,卷起裤腿,把秧苗一根一根地插进泥土里。通过亲自耕种,望着秧苗从一束到成片,孩子自然领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道理。
十月,微风吹过,金灿灿的稻田稻浪阵阵,连田埂上都散发着稻谷的香气。我们带上传统农具,左手抓稻,右手挥镰,用最传统的方式进行收割,用最质朴的方式打谷、脱粒。
在田野间,我们边劳动边教孩子背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告诉他土地也是有脾气的,如果对播下种子的土地不管不顾,它就会在春天的时候放肆地长满荒草。想要土地乖乖听话,长出丰盛的作物,就要当一个勤劳的小农夫,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像陶公一样颗粒无收。
就这样从夏初到秋末,从芒种到霜降,十个节气,我们和水稻一起生长,耘田、撒播、插秧,植株长大、拔节、抽穗、成熟,然后收割,脱壳变成大米,最后将那一碗劳动的果实吃进嘴里。四个多月忙着种,忙着收,热忱地去期待,最后如愿有了收获,这种日子纯粹极了。
三亩农田并不多,但是收获的大米囤积起来,足够一家人吃上一段时间,况且整个秋天,没有什么事能比吃上自家种的大米更幸福的了。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全系参与观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体验到食物之于人的价值,将珍惜粮食刻进DNA。
读粮食故事,
种下“勤与俭”
文/勇鹤
通过阅读在孩子心里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
怎么给孩子讲粮食的故事,这是一个宏大的叙事。
新中国的粮食产业仅用了70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让中国人吃饱吃好的历史性成就,用占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近20%的人口。
怎么让孩子理解中国人的粮食故事呢?我们家通过阅读来扶正孩子的价值观,在孩子心里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
第一本绘本《饥饿山的猫》,根据一个中国民间故事创作而成:饥饿山上的财主猫,穷奢极欲,暴殄天物。他请工匠修建了最高的宝塔,让举世闻名的裁缝用绢丝和金线为他缝制衣裳,还请名厨为他烹制美味佳肴。可是每次吃饭,他只吃半碗,就让仆人把剩下的半碗倒进河里。
饥荒之年,老百姓纷纷逃难,财主猫被迫走上乞讨之路。在他饥寒交迫之际,得知一个寺庙在布施粮食,他来到寺庙,慷慨的和尚给了他半碗救命饭——虽然只有半碗,但他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多的米饭了。
而讽刺的是,和尚告诉猫老爷,他吃的这半碗米饭,竟是从饥饿山脚下的大河里捞起来晒干的。曾经被浪费的粮食,成为救命的食物,经历了饥馑之苦的财主猫,此时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福气。绘本最后一页是寺庙里做成猫形状的罐子,上面有一张签条,上面写着“唯吾知足”。
我家两个孩子读完这本书,连桌子上掉的米粒都捡起来吃掉了,碗里更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因为他们接收到了其中简单的逻辑:“浪费粮食会变成乞丐。”这本绘本的图画也非常特别,是用各种素材拼贴而成,拼贴手法非常复杂:瓷器、窗棱、对联、熊猫汇聚起来,营造出浓郁的中国风;相纸、图案、底色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大气而复杂的视觉效果。层次感非常强烈,值得反复琢磨。
爱粮节粮,全家一起来,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种粮兴粮,巾帼在行动,爱粮节粮,从家庭做起
你是否每天都吃米饭呢?煮熟的米饭晶莹剔透,清香松软,但是你知道稻米是怎样种出来的吗?我带着孩子从书本里寻找答案。
《盘中餐》也是一部绘本,以云南元阳梯田为背景,为孩子讲述一碗米饭的传奇来历。它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用美到极致的画面表现出来,赞誉了悠久的农耕文明,也让孩子看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将关于稻米的知识融入平静的叙述中,将自然观念融入生活传统中,将祖先的劳作融入对土地的尊重中,带给我们最深沉的感动。
植物学博士史军评价说:《盘中餐》是宏大的生命交响乐,在其中我们更能感受到生命过程的博大。在这里“粒粒皆辛苦”不仅仅是因为饭粒中浸透了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更凝聚了稻粒自身的生命传奇。
从一粒小小的稻种,到亭亭玉立的秧苗,再到伴随微风舞动茎叶的水稻植株,再到压得植株抬不起头的沉甸甸的稻穗。这都自一粒种子开始,它带给我们的是魔幻般的生命表演!
我们的孩子已经离开土地太久了,他们没有见过种子发芽时根系上柔柔的根毛,没有感受过水稻叶片上硬硬的颗粒,更没有感受水稻开花时,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那份期盼和美好愿望……对生命的敬畏和崇尚,不是一种虚幻的感觉,而是来自于对生命之书的翻阅和了解。
到了变成食物的这一关,我们打开了绘本《谢谢你,好吃的面包》。我们每个人都吃过面包,可是,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一颗麦粒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成为食物?
这本书的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图画,向小读者完整展现麦子的生长过程。从播种、生根、长出子叶,再到成为穗子饱满的小麦……以及从小麦到餐桌上的面包,需要经历的步骤:收割、脱粒、磨面……小读者在了解谷物生长过程的同时,也能明白看起来稀松平常的食物其实来之不易,体会到这一切都是来自自然的馈赠和人们的辛勤劳作,从而更加珍惜食物,学会知足感恩。
写这篇文章那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分是一年一度的开耕之日,顺应天时,春种希望。在“春分”这一天,我和孩子共读粮食故事,也把“耕与读,勤与俭”的意识在这个春季一并种下。
来源: 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