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赛鸽不动是什么原因?很多赛鸽不发挥的怪现象都可以在本文里找到答案

人气:427 ℃/2024-02-13 20:45:07

随着信鸽事业的发展,信鸽放飞千公里已习以为常。但是,信鸽从异地远航归家,它们是怎样知道归家方向,又是如何定向的?这仍是一个悬而未揭的谜。本文在鸽子归家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对远航导向的看法,以求大家商讨。

信鸽的归家行为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表现。探讨鸽子的归家行为,离不开对鸽子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但不应超越其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

鸽子的大脑发达,但并不是大脑皮层发达,而是纹状体高度发达。纹状体除新纹状体外,新增加了上纹状体。

实验证明,上纹状体是其复杂的本能和“智慧”的中枢。切除鸽子的大脑皮层,对其没有什么严重影响,而切除上纹状体,则正常的兴奋抑制被破坏,视觉受影响,本能行为丧失,许多学习性的动作不能实现。

由鸽子的大脑形态和机能所决定,鸽子的归家行为由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所组成,但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则是最基本的归巢行为。

后天性归巢行为是由个体学习体验和经验积累建立起来的行为。家是鸽子的出生地、营居地,那里有安全舒适的栖息条件,有充足的饮水和食物。因此,鸽子对家很留恋,外出而归巢则成为鸽子的一种欲望和习性。

幼鸽从初次离家飞行活动开始,每次飞离家舍,都将感受到的地形地物信息记忆在脑海里,并根据所记忆的信息判断出归巢的方向和路线而找到家。这样,在飞行活动中,鸽子就学会了依地形地物信息辨别归巢方向和路线,建立起了后天性归巢行为。鸽子平时飞得越远,熟悉的范围越大,后天性的归巢行为能力就越强。

人们平时对鸽子进行自由飞行和四向放飞以及各种适应性训练,就是为了使它们熟悉家附近相当一大片地区的地形地物的分布情况,丰富和积累归巢经验,提高后天性归巢行为能力。

在放鸽活动中,往往是成年鸽比幼龄鸽归巢好,近距离放飞比远距离放飞归巢好,重复放飞比初次放飞归巢好,逐站放飞比跳站放飞归巢好,成群放飞比单独放飞归巢好,经常放飞的鸽子比平时很少放飞的鸽子归巢好,等等。

这些都与鸽子对地形地物的记忆密切相关,是鸽子学习体验的结果。在近距离的陌生地方放飞,鸽子还能通过多次地尝试飞行,搜寻到熟悉的地形地物特征目标而归巢。这都是后天学得性归巢行为。

但是,在放鸽中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鸽子未经短途训放就能直接放飞两、三百公里并迅速归巢,经过一定训练能在中、远程放飞归巢,而有的鸽子经多次训放总是超不过一定距离极限,距离稍远一些便迷向丢失。

优良血统鸽的后代放飞容易出成绩,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冠军鸽,都是优良血统鸽的后代,而没有优良血统的信鸽无论怎样训练都飞不出成绩;有的鸽子被带到外地放飞或饲养,一年半载之后仍能返回故巢,而有的鸽子在异地被关养十天半月就安家落户,乐不思归;

远程放飞的鸽子归巢具有周期性,而哺雏期是最佳放飞期:我国南方信鸽在当地孵出的后代放飞远程,超远程能顺利归巢,而带到北方孵出的后代放不出成绩,等等。

这些情况很难完全以放飞训练、学习体验而建立的后天性行为来解释。再说,鸽子在遥远的异地放飞,对外界地理气候环境很陌生。

虽然视觉敏锐,但不可能望穿千山万水看到家附近的熟悉的地形地物特征目标;听觉敏感,但从家乡传出的声音由于受地形天气的影响不可能传得很远,虽然次声能传得很远,但家乡不可能有稳定的声源;

嗅觉即是能感受到空气中的化学气味,但气味传播受风向所左右,不可能在顺风归巢时感受到气味信息;大脑纹状体发达,但只能对具体事物的信号作出“是”与“非”的判断,不可能将两地的信息作比较,推理出归巢方向。

白鹳

所以,鸽子远航归巢不只是后天学得行为,还具有先天性的本能行为。

实际上,很多鸟具有这种本能行为。为了借以说明鸽子的远航归巢本能,我们先谈谈鸟类的迁徙本能。有人用幼鹳做过这样的实验,到了迁徙季节,让老鸟先飞走,然后再放飞幼鸟。

结果这些幼鸟在无老鸟带领的情况下,依然能飞向越冬地。许多在笼里长大的侯鸟,虽然从未在天空飞翔过,也没有老鸟作向导,但它们仍然会独立地沿着一定的路线迁飞到同种鸟过冬的地方。

最有趣的是杜鹃,夏末秋初,青铜色的杜鹃将蛋产在非迁徙鸟的窝里,而后它们自己率先飞往远方的冬栖地。

那些由义鸟代抚的幼鸟长大后,独自沿着亲鸟迁飞的路线向西迁飞,到达澳大利亚,经过短暂的停留休养后,又向北继续飞行,最后到达冬栖地俾斯麦群岛,加入到亲鸟的群体中去。

杜鹃鸟

同样,一些没有迁徙习性的鸟也有这种本能。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在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上捕获了十八只鸟,然后作出标记把它们用飞机分别送到美国、日本、菲律宾、瓦胡岛、马绍尔群岛。结果竟有十四只鸟安然回到了原来的栖息地。

其中有一只还是从菲律宾飞回来的,其间飞行了四千多海哩,花了整整三十二天时间;有几只鸟是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飞回来的,其间有两千海哩,一路上没有陆地岛屿可以停留。

还有人把六只鸟从罗斯岛送到离该岛825海哩的南极点,那里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每个方向都是北方,太阳24小时都在天上,奇怪的是有一只鸟仅用十天时间飞回到原地。

上面列举的这些事实可以看出,鸟类迁徙是一种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它们为什么迁徙,朝什么方向迁徙,迁徙到什么地方,都是由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

外界地理气候的变化起着信号作用,这种信号通过内部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起作用,它们只能对地理气候的变化信号本能地作出反应,向适宜的环境飞行。

鸟类的迁徙本能是长期历代对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的适应所形成的。早在新生代第四纪的冰川期,北半球由于冰川的形成迫使鸟类向南移动,后来随着冰川的向北退去,鸟类便在夏季向北迁徙。

随着冰川周期性的向南侵袭和向北退去,促使鸟类形成了周期性的南迁北徙,这样,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鸟类的迁徙本能,每当春季光照时间延长,生殖腺逐渐旺盛,鸟类就飞往北方进行繁殖。

当冬季来临,北方气候变冷,食物减少,鸟类就飞往南方越冬。这样,迁徙就成为鸟类年生活史中的周期现象和生活习性。

那么,鸽子的远航归家本能是怎样形成的呢?信鸽是从野鸽进化而来的。野鸽世世代代长期生活在一定的地区,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非常适应于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

它们营居于悬崖峭壁的岩洞里,白天外出觅食,夜晚归来栖息。在繁殖期,它们频繁地飞出飞进,寻找食物,哺育后代。这种恋巢归巢的行为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就成为一种本能行为。

野鸽训化成家鸽后,人们利用鸽子的归巢本能,把放飞鸽子作为一项娱乐活动,经常带出去放飞,距离由近到远,每次放飞总有一部分鸽子丢失,另一部分鸽子归巢。

人们把能放飞得远,归巢速度快的鸽子作为“珍品”保留下来,并让它们繁殖后代。

后代鸽长大后,再进行不断放飞,路程比亲鸽更远一些,经过自然淘汰,人工选择,把归巢性能好的鸽子再留下来作种鸽,这些后代鸽在繁殖后代时便把双亲遗传给它们的归巢性能和它们在后天放飞中获得的归巢性能通过基因传给它们的后代,使后代的归巢性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这样,鸽子长期历代在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放飞训练,自然淘汰,进化遗传,就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地理特色和稳定的归巢本能的优良品种。

现代优良信鸽就是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数代对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的方向和路线放飞选择而定向培育出来的。

如果将鸽子移地饲养,地理气候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鸽子原来的适应机能和归巢本能就失去意义,新的适应机能和归巢本能就不断形成。

如我国南方信鸽放飞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移居北方生活,放飞成绩并不理想,其子二、三代才能出成绩。

信鸽远航归巢本能是由地理气候环境所决定,气候天气的异常变化必然对鸽子的归巢产生极大影响。天气晴朗,气候适宜时,鸽子的归巢速度快,归巢率高;阴雨天气,或气候炎热、寒冷,鸽子的归巢速度就慢,归巢率就低。

在日、月食,新、满月时,鸽子的归巢也会受到影响。有些曾放飞过远程或超远程的鸽子,在恶劣的气候天气条件下放飞,短程往往也会“翻船”,这都是常见的现象。信鸽依地理气候的变化信息作为导航信号,它们的感受器官主要是嗅觉和视觉。

嗅觉能感受气候的变化(温度高低,气压大小,湿度大小及风向等);视觉能感受地形地物的分布信息。

在遥远的异地放飞,鸽子以嗅觉感受气候变化的信息而本能地向适应的地区飞行,视觉起着选择飞行路线和搜索特征目标的辅助作用。远航进入所熟悉的地区后,嗅觉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视觉和记忆发挥着主导作用。

这就是说,前一阶段的归巢是一种本能行为,是向适应的地区飞行,后一阶段的归巢是一种后天性行为,是寻找家的位置。

由于远程放飞绝大部分路程是陌生的,只有很少一段路程是熟悉的,所以,鸽子的远航归巢基本上是一种本能行为。

总之,信鸽远航归巢主要是一种本能行为。它们是以嗅觉感受地理气候的变化信息,本能地向自己适应的地区飞行;以视觉感受地形地物的分布信息,选择飞行路线和寻找家的位置的。

END

文|粱有清


[微笑]感谢阅读!鼓励请点赞 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搜索更多有关“赛鸽不动是什么原因?很多赛鸽不发挥的怪现象都可以在本文里找到答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